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雲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

馬克龍訪華與歐洲主動追隨美國戰略的怪圈

2023-05-04

法國總統馬克龍對中國進行了國事訪問,中法領導人在北京和廣州舉行了長時間會談,並發表了內容相當豐富的聯合聲明。可以說此訪不僅為中法關係注入強大新動力,也為中歐關係發展帶來契機。

馬克龍總統訪華後接受採訪時候說,歐洲不應捲入台海,不應該成為附庸,歐洲要實現戰略自主才能成為第三極。此言引發一些歐洲國家和美國的猛烈攻擊,如對中國軟弱、損害大西洋同盟、破壞美歐對華共同立場。作為國際政治中的一股重要力量,歐盟戰略自主合乎歐洲根本利益,但為什麼屢遭批評?筆者認為,美歐關係近年來日益呈現一個怪圈:歐洲對美國不滿,因而滋生自主動力,但很快又選擇以美國邏輯說服自己,進而走上主動戰略追隨之路。

歐洲對美國的戰略追隨怪圈首先體現在安全領域。2021年夏天,拜登政府決定從阿富汗倉皇撤軍,引發歐洲震驚和強烈不滿。阿富汗戰爭是北約歷史上唯一啟動共同防禦條款的案例。德國批評美國無視盟友,意大利認為參加美國的阿戰可恥,即使有“特殊關係”的英國也批評美國是對軍人和阿富汗的背叛。一時間有分析認為這會重創美歐關係,並激發歐洲戰略自主的衝動。但隨着美國將中國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並日益使用民主對威權的話語體系,歐洲盟友們開始接受西方需要集中力量應對中國挑戰的邏輯,“阿富汗教訓”也迅速淡化。2022年初烏克蘭危機發生後,一年前阿富汗撤軍的憤怒蕩然無存,戰略自主的衝動已被西方必須團結在美國領導的反俄大旗下才能確保安全的邏輯所取代。

歐洲對美國的戰略追隨怪圈還體現在經濟領域。從2022年秋天開始,美國針對中國在芯片出口方面採取極端限制措施,並要求歐洲國家同步。最初荷蘭等歐洲國家頗有微詞,但經濟安全的邏輯很快讓不滿的聲音趨於沉默。歐洲的經濟損失是維護西方安全和經濟不受威權主義國家脅迫和威脅的必要成本,這種邏輯以歐洲過去在能源上依賴俄羅斯的“重商主義”這一戰略錯誤為“反面教師”,警告歐洲不能在對華經濟關係上犯同樣錯誤。歐盟委員會主席說歐盟不會在經濟上與中國脫鉤,但是會“脫險”(de-risking),這本質上是接受了美國產業鏈盟友陣營化的邏輯。同樣,拜登政府的《通脹削減法案》保護主義色彩濃厚,有報道曾說歐盟會起訴到WTO或對美反制報復,但美國以一方面要應對氣候變化,另一方面要在新能源技術領域競贏中國使其正當化。3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訪美後,歐盟似乎接受了美國的上述邏輯,雙方聯合聲明中則將美歐清潔能源談判定位為應對第三方特別是中國的非市場化政策和行為。

法國是歐盟中較早戰略覺醒的國家,但戰略自主還未能在歐盟內部達成共鳴。法國歷史上就有戰略自主傳統,這從1964年法國在西方國家率先與中國建交可以看出。2014年,法國比美國等北約盟國早七年撤離駐阿富汗軍隊,這本質上是法國意識到依靠軍事力量解決不了阿富汗問題。法國主張歐洲戰略自主除歷史傳統外,也有切膚之痛的經歷。美國主導的美英澳聯盟(AUKUS)的核心內容是向澳大利亞提供核動力潛艇,而這建立在犧牲法澳潛艇合同基礎上。在法國看來,在美國維護霸權的大戰略下歐洲利益會被無視,歐洲需要自己設定戰略目標和利益才能不淪為棋子。遺憾的是,法國的主張似乎在歐洲缺少知音,一些國家認為這是法國的戰略盲目,一些國家則擔心這是法國以歐洲自主之名行法國大國主義之實。

歐洲上述對美主動戰略追隨的怪圈一時無法解消,但隨着戰略追隨的成本日益被歐洲國家實際感知和認知,歐洲政治大覺醒的條件終將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