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吳正龍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

評美國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新規

2023-02-13
吳正龍.jpg

日前,美國與荷蘭、日本就限制向中國出口先進芯片製造設備達成協議,從而為落實美國政府去年10月單方面發佈的出口管制新規邁出了重要一步。這套新規對華實施了全面的技術出口限制,意在封堵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進一步拉大中美之間的差距。

新規引入“長臂管轄”霸凌條款,規定美國對境外生產的產品——如果其開發或製造利用了美國的軟件或技術——擁有“管轄”權,產品將受到美國出口管制管轄,出口方在向中國出口前應向美方申請出口許可證。由於美國掌握半導體技術鏈的主要環節,在半導體製造設備、電子設計自動化(EDA)以及知識產權(IP)等方面佔據優勢地位,因此整個半導體供應鏈無法繞過美國技術順利運轉,也令美國“長臂管轄”幾乎覆蓋整個供應鏈,包括外國生產的各種半導體產品和半導體製造設備。

根據美日荷三方協議,日荷同意在對華出口先進芯片製造設備方面實施管制,荷蘭將限制深紫外(DUV)光刻機出口中國。此舉將擴大目前荷方禁止對華出口光刻機的範圍,從高端芯片設備極紫外(EUV)光刻機延伸到成熟製程的中低端芯片設備DUV光刻機。這將重創中國芯片製造企業,延宕中國自主製造高端芯片的努力。

美國的新規從半導體供應鏈各個環節、相關技術設備到專業人才進行了全流程許可限制,限制的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新規洋洋洒洒130多頁,內容龐雜,擇其要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其一,限制高端芯片對華出口。這將阻礙中國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和超級計算機的研發,而超級計算機在生物工程及航空航天等領域非常關鍵。

其二,限制向中國企業出售半導體設備。荷蘭對華禁售DUV光刻機便是一個典型案例。由於短期內中國企業很難找到美日荷設備和零部件的替代品,這將影響中國半導體企業的生產和研發,甚至面臨停產及失去市場的風險。

其三,限制中國設計的芯片海外代工試生產。中國芯片企業即便能設計出高性能晶片,也無法在海外完成試生產,更別提量產。

其四,方便將未經核實的中國實體(UVL)列入黑名單。列入UVL名單的中國實體有責任在60天內證明非軍事最終用途,否則將被列入實體名單。

其五,禁止“美國人”為中國半導體發展提供幫助。“美國人”的定義十分寬泛,不僅包括美國公民、法人實體,還將美國永久居民等也納入“美國人”的範疇內。新規頒佈時,有多家中國半導體企業高管和專業技術人才是美籍華人或綠卡持有人。新規將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人才隊伍及技術發展造成破壞,對生產及技術開發進程產生影響。

此外,美國去年8月出台的《2022芯片與科學法案》規定,受到美國政府資助的美國半導體企業在10年內不得在中國投資建設先進制程半導體工廠。據報,白宮正在制訂建立對外投資篩選制度的計劃,以防止美國民間資本投資中國先進半導體企業。可以說,此點和新規共同組成了全鏈條的管制機制。

綜上所述,不難看到新規產生的影響是廣泛和深遠的。

首先,新規打亂了半導體全球供應鏈。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是由非常複雜、往往重疊的生產網絡組成,在不同地方形成眾多複雜的依賴關係。一些國家對網絡特定部分的控制比其他國家要強,反之亦然,但沒有一個國家在整個網絡中佔據支配地位。因此,在市場牽引下,整個網絡總體保持平穩。但美國新規打破了這種平衡,有可能造成供應鏈中斷的危險。

其次,新規是一把雙刃劍,在重創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同時,對美國自己以及其他國家的半導體產業也將帶來巨大衝擊。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半導體芯片銷售市場,約佔全球銷售1/3的份額,對中國銷售設限,不但會影響美日韓和中國台灣芯片公司的收入和利潤,也會對美日荷半導體設備廠商造成巨大的影響。從長遠來看,還可能影響新技術的研發進程。

再次,新規利用歧視性國別政策泛化國家安全,濫用出口管制措施,嚴重違背了WTO的自由貿易和非歧視原則。在出口管制方面,美國根據外交關係親疏遠近等因素,將出口目的地分為不同組別,中國被列入受到嚴格管制的D組。美國出口管制以國別政策為先導,形成對出口目的地為非盟友及不同價值觀的國家和地區實施歧視性政策的龐大法律體系。出口管制逐漸武器化,已成為美國推行霸權外交的主要工具以及最為直接和有效的脅迫手段。

最後,新規試圖中止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不論是禁止向中國出售先進芯片和高端半導體製造設備,還是限制美國專業人員和資金用於中國先進半導體的研發,其目的都是封堵中國半導體產業向上發展的所有通道,把中國半導體發展固化在現有水平上。這將使中國在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高端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領域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停滯不前。

然而,美國遏制中國半導體發展的嘗試將以失敗告終。事實上,新中國恰恰是在美國打壓和封鎖中成長壯大起來的。為阻止中國航天發展,美國先後兩次立法,對中國航天實行全方位制裁和禁運,從那之後,中國走上自主研發的道路,中國科學家自己研發和製造了中國空間站、北斗衛星和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航天項目。正如荷蘭阿斯麥公司首席執行官溫寧克所說,“中國的'物理定律'和這裡的一樣,你越給他們施加壓力,他們越有可能加倍努力”,以製造能夠與阿斯麥匹敵的光刻設備。相信中國在航天領域取得的成功將在半導體領域再現,中國定將攻堅克難,突破“卡脖子”問題,贏得在半導體產業的完全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