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趙明昊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中國論壇特約專家

中美需共同應對全球「危機時刻」

2022-11-22
2090729ae2638a6c40add33f2381030a.gif

近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在印尼巴厘島舉行會晤。此次中美峰會向外界釋放了雙方致力於管控分歧的信號。在經濟衰退、地緣衝突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全球正面臨日益嚴峻的“危機時刻”。確保中美關係的基本穩定,努力推動兩國關係向上提升,既符合中美兩國人民的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期待。

中美元首會晤在G20峰會召開之際舉行,全球主要經濟體的領導人齊聚巴厘島,力圖為世界尋求“共同復蘇、強勁復蘇”之道。無疑,美國、中國等大國都在遭遇經濟挑戰,曾經成功預測2008年金融危機的經濟學家努里爾·魯比尼甚至認為,世界逃不過新一輪的系統性危機和漫長且幅度較大的經濟衰退。今年10月,IMF發佈報告稱,“世界經濟最糟糕的時刻還沒有到來,2023年情況可能會顯著惡化”。據IMF預測,明年將有約1/3的經濟體陷入萎縮,全球經濟增速將降至2.7%。亞馬遜公司創始人傑夫·貝索斯等國際商界大佬紛紛提出警告,強調要為更加艱難的經濟形勢做好準備。

尤其是,很多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和財政困難更為嚴重,美聯儲加息政策或會火上澆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統計,截至2022年6月,31個新興市場國家債務餘額近98.8萬億美元,是其GDP總和的2.5倍,全球債務餘額則高達303萬億美元。在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發展中國家,債務危機日益加劇,這也會進一步導致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等方面的更大挑戰,甚至誘發政治和社會動亂以及人道主義危機。

中文圖片V35.jpg
請點擊閱讀最新一期中美聚焦文摘

全球經濟面臨的危機與地緣政治衝突密切相關。今年年初爆發的烏克蘭危機令全球安全形勢更趨緊張,至今還看不到和平解決的跡象。在烏克蘭危機延宕的背景之下,軍備競賽以及核衝突的陰影籠罩人類社會,糧食、能源等大宗商品市場波動顯著。各大國之間的戰略信任極大受損,聯合國、G20等國際治理機制也面臨被撕裂、削弱的風險。各方圍繞人工智能武器化、太空安全、網絡安全等問題構建國際規則的努力陷入困境,核不擴散機制的漏洞也在不斷擴大。

顯而易見,在全球人口總量邁入80億大關之際,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世界站在十字路口。在這一背景下,作為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經濟體,中美關係重回健康穩定發展軌道,更加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中美不應當浪費這樣一個“危機時刻”,應當從世界歷史中的“大外交”案例汲取智慧,以更加負責任的態度,防止中美陷入直接衝突,並儘可能地攜手應對跨國性挑戰。

無疑,想要實現這一目標,面臨重重阻礙。在美國全面增強對華戰略競爭的情況下,未來一個時期,中美關係的下行壓力仍然不容小視。就在中國共產黨二十大舉行前夕,拜登政府發佈任內的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強調中國是美國需要應對的“最嚴重地緣政治挑戰”。而且,白宮多次表示,未來十年是影響大國競爭結局的“決定性十年”。這似乎預示着,中美關係的最糟糕時刻還沒有到來,美國很可能在未來幾年繼續加大針對中國的經濟、技術和軍事安全壓力,並圍繞台灣問題等與中國展開更為激烈的較量。

中國在處理對美關係方面,面臨要與“多個美國”打交道的困境。拜登政府僅僅是一個“白宮美國”,美國國會以麥卡錫為首的共和黨籍議員正磨刀霍霍,要在未來幾個月採取一系列針對中國的重要立法行動,包括推動新冠病毒溯源調查、強化對華“技術冷戰”、增加對台灣地區的軍事援助,很多民主黨籍國會議員也宣揚要對中國更加強硬。剛剛結束的國會中期選舉表明,對“中國威脅”的恐慌和操弄在美國地方政治層面不斷加劇。據統計,數百份選舉廣告中都出現了“中國議題”,候選人還將攻擊對手與中國之間的聯繫作為重要的選戰策略。

除了“白宮美國”“國會美國”,還有一種“社會美國”。近年來,美國政治人士的“抨擊中國”(China-Bashing)影響了美國的社會民意,而反過來,美國民眾對中國的負面認知又會為政治人士的對華示強提供某種“激勵”,這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民意調查機構皮尤公司在2022年4月發佈的調查數據顯示,82%的美國受訪者對中國持負面態度,這一比例創歷史新高,比2021年上升6個百分點,而在2017年這一數字是47%。

總之,中美元首在巴厘島的會晤是修復兩國關係的重要一步,雙方更加清楚彼此在台灣問題等方面的“紅線”,這對避免中美軍事衝突至關重要。同時,中美兩國還在經濟、財政、氣候變化等政策領域恢復對話,並探討能夠用於維護兩國關係長期穩定的指導性原則。但是,中美戰略競爭正在持續地“內政化”,兩國國內都存在阻礙中美關係修復的因素,雙方之間的“信任赤字”仍然十分巨大。全球“危機時刻”為中美緩和關係提供了難得的“機會窗口”,但關鍵在於,雙方需要更加重視如何妥善處理影響兩國關係的內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