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王震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中東學會常務理事

扎瓦希里之死對全球反恐鬥爭意義有限

2022-09-16

8月1日,拜登總統宣布美國已於7月30日在喀布爾擊斃了“基地”組織領導人艾曼·扎瓦希里。這一行動雖然是對“基地”組織的又一次重要打擊,但對全球反恐鬥爭的意義卻極為有限。

第一,無論扎瓦希里還是今日的“基地”組織,對於全球跨國聖戰運動的影響已非常有限。首先,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脫胎於阿富汗抗蘇戰爭的“基地”組織一直是全球跨國聖戰運動的主要旗手,而本·拉登和“基地”組織所藏身的阿富汗地區也因此而成為全球跨國聖戰運動的活動重心。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發後,“伊斯蘭國”組織乘勢崛起,全球跨國聖戰運動的重心開始西移至敘利亞和伊拉克地區。“基地”組織在全球跨國聖戰運動中的影響力迅速下降,“伊斯蘭國”極其附屬組織也取代“基地”組織成為全球跨國聖戰運動的新旗手。其次,“911”事件後,在美國全球反恐戰爭打擊下,“基地”組織已從一個金字塔狀的跨國恐怖網絡轉變為一個鬆散的全球性“基地伊斯蘭運動”。事實早已證明,這一運動及其跨國網絡並不會因為某個領導人的更替而徹底消失。最後,儘管扎瓦西里曾長期擔任本·拉登助手,並在2011年5月後接替本·拉登成為“基地”組織的新領導人,但其對於“基地”伊斯蘭運動和全球跨國聖戰運動的影響力已遠非當年本·拉登可比。

第二,擊斃扎瓦希里並不意味着美國全球反恐戰略出現了新變化。首先,儘管白宮高調宣布了擊斃扎瓦希里的消息,但並未提出一個新的全球反恐戰略。事實上,這更像是拜登團隊為了即將到來的國會中期選舉,回應民眾對其阿富汗政策失誤和7月中東之行無果而返的批評,乃至分散人們對8月初台海危機注意力的一種舉措。其次,拜登政府已經徹底改變了美國對於全球恐怖威脅的評估。2021年4月,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在《情報界年度威脅評估》 報告中已經改變了美國面臨的威脅排序,來自其他大國的“競爭”被重新視為首要的“威脅來源”。報告認為,儘管“伊斯蘭國”和“基地”組織依然是美國海外利益面臨的最大遜尼派恐怖主義威脅,但美國與盟國持續多年的反恐行動已經削弱了其在美國境內發動恐怖襲擊的能力。與此同時,以美國為基地的“獨狼”和具有廣泛意識形態動機的小型恐怖組織構成了一個“更大的直接國內威脅”。最後,與前述威脅評估相對應的是,美國反恐戰略重心已經轉向其本土,這正是拜登政府在2021年夏天從阿富汗“甩包袱”式撤軍的根本原因。此外,拜登上任不到半年就公布了《打擊國內恐怖主義國家戰略》,但迄今卻並未公布一個完整的全球反恐戰略,這或可視為其反恐戰略重心已轉向國內的又一佐證。

第三,擊斃扎瓦希里並不能恢復美國在阿富汗和全球反恐鬥爭中的領導地位和影響力。首先,隨着美軍從阿富汗完全撤出,並拒絕對部分區域盟友的反恐鬥爭給予支持,美國已在事實上放棄了對全球反恐鬥爭的領導責任。“911”事件後,小布殊政府曾推動建立了一個全球反恐聯盟,它既包括美國的西方盟友,也包括中俄等世界大國,以及巴基斯坦、埃及等重要地區盟友。正是通過這一跨國反恐合作機制,美國得以在全球範圍內打擊“基地”組織及其庇護者,並主導對“伊斯蘭國”組織的空中打擊。其次,美軍在阿富汗擊斃扎瓦希里並不意味着美軍重返阿富汗,或是重新主導了阿富汗的反恐局勢。事實上,重新掌權後的塔利班已經成為阿富汗境內反恐的最主要力量,美軍通過無人機在阿富汗進行的遠程精確打擊行動並不能改變這一事實。由於美國拒不承認塔利班政權,拒絕為其提供必要的反恐支持,加上對阿富汗境內人道主義災難無動於衷,使後者遵守《多哈協議》並配合美國反恐的意願正在迅速減弱。最後,近年來美國對部分反恐盟友始亂終棄的做法正在產生巨大消極後果,這些國家在“911”後曾積極支持並參與美國領導的全球反恐戰爭,並為此承擔了巨大的恐怖報復成本。隨着美國放棄其在全球反恐戰爭中的領導責任,並減少和停止對這些地區盟友反恐鬥爭的援助,它們開展反恐鬥爭的意願已大大減弱。

第四,擊斃扎瓦希里並不能改變美國正在根據自身利益和“大國競爭”的需要重新定義全球反恐戰爭的事實。“911”事件後,中俄等世界大國曾積極支持美國開展全球反恐戰爭,並形成了若干共識和默契。從奧巴馬政府開始,美國一方面尋求從全球反恐戰爭中抽身,另一方面試圖重新定義全球反恐戰爭。特朗普執政後,美方為了開展對華“戰略競爭”,聽任蓬佩奧等無良政客大肆操弄“涉疆”議題,並將臭名昭著的“東伊運”從國務院“外國恐怖組織”名單上剔除。這不僅刺激了中國境外的各種分裂勢力,也使中美自“911”以來開展反恐合作的戰略互信和政治基礎蕩然無存。近年來,美俄在敘利亞等地的反恐鬥爭已經演變為代理人戰爭。俄烏衝突爆發後,美俄雙方在阿富汗等地反恐問題上的對話也徹底陷入停頓。更加令人憂心的是,在美國與盟友的支持下,大量“白人極端主義者”乃至新納粹分子正源源不斷地湧入烏克蘭戰場,人數從數千到上萬不等。可以預料,一旦烏克蘭戰事告一段落,基於種族仇恨的白人極端暴力分子在未來全球恐怖威脅中的角色或會進一步上升。人們不應忘記當年冷戰期間國際劫機案件頻發,以及美國暗中支持包括“基地”組織在內的跨國聖戰勢力並最終被反噬的教訓。殷鑒不遠。

一句話,扎瓦希里之死雖然是反恐鬥爭的成果,但其意義不能被誇大,更不能打消人們對未來全球反恐局勢的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