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聶文娟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教授

中美高層通話解析

2021-06-28

2021年6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應約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通電話。相對於3月份雙方阿拉斯加會談引起的社會關注度,這次通話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又回到中美關係正常的互動模式,因此很多人忽略了它所釋放的政治信號。

這次通話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美方對中方進行安撫的意圖。通話於6月11日進行,時間點與美國參加在英國卡比斯灣舉行的G7峰會重合,事後來看,G7峰會顯然是一次針對中國的七國領導人協調會議,那麼G7峰會之前美國與中國的通話,在一定程度上就具有安撫性質,換言之,美國意圖與中國展開競爭對抗,但拜登政府似乎也有意防止美國的行為對中國造成過分刺激。從通話氛圍上看,儘管雙方在一些事項上持不同立場,但總體氛圍仍比較友好,布林肯隨後在推特上稱這次會談是“建設性”的。

雙方有望在一些全球熱點問題上取得了共識。會談之後,中方的聲明稱“雙方還就其他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了意見”。美國國務院對此作了更多披露,雙方溝通的全球問題包括朝鮮核問題、伊朗問題、緬甸問題以及氣候變化問題等。誠然,雙方在這些問題的具體政策上存在分歧,但布林肯稱對話“務實、結果為導向”,反映雙方可能取得了一定共識。細節有待進一步披露,但顯然對國際社會以及地區和平與穩定具有積極的意義。

雙方在一些問題上仍存在重大分歧,主要表現為美國對中國內政的干涉引起了中國方面強烈的反對。美方對台灣問題、新疆問題以及香港問題橫加干涉,中方都一一進行了駁斥。在這次對話中,美國對中國的攻擊越來越集中於中國內政問題,原來的一些熱點問題並沒有涉及,如南海、“一帶一路”問題等。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趨勢呢?美國在南海問題上一度扮演“解放者”角色,幫助東南亞相關國家捍衛所謂的“主權”、“權利”,而現在美國放棄這一“旗幟”,最重要的原因是在中國的積極努力下,南海相關各方已經取得一些共識。在美國以南海問題為由,對中國進行指責或者挑釁的遊戲中,東南亞相關國家很大程度上選擇了“不參與”,這使得南海問題的“抓手”作用被大大弱化,美國這方面的“話語優勢”也被弱化。

在此情景下,美國會“多做少說”,在南海地區仍與中國展開博弈對抗,但防止陷入“應者寥寥”的尷尬境地。這一趨勢也說明,隨着中國和平合作外交的不斷努力,中國在國際社會中尤其是東南亞地區的認同度正在不斷提升。

這次通話為我們從整體上思考中美關係帶來以下啟示:

首先,中美關係互動仍處於不對稱狀態。中國方面主張雙向互利合作,美國方面仍保留着單向索取的傲慢態度。在新聞稿中,中國方面開篇就表達了善意及期望,稱“對話合作應當是中美關係的主流。合作應雙向互利,平衡解決彼此關切”。顯然美國方面並沒有對等平衡地解決中國的關切,美方一方面對中國內政進行指責,一方面要求中國在國際地區熱點問題上配合美國。

其次,內政問題成為美國反對中國的“新邊疆”,這一趨勢對中美競爭有深遠意義。美國以莫須有的中國內政問題做“抓手”,違背了聯合國憲章的“不干涉內政”原則,難以得到國際社會大多數國家的道德支持,這會進一步削弱美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當然,對中國內政的抹黑服務了一小部分國家反對中國的戰略意圖,服務了美國的“小圈子”、“集團政治”,但這種莫須有的指責是否能夠構成“小圈子”持久合作的動力顯然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再次,中國的內政問題是中美關係中的“偽命題”,美國集中於“偽命題”的事實表明它目前仍沒有誠意與中國解決雙邊關係中的真正問題,如貿易問題、經濟結構問題、兩國民間交流問題以及兩國戰略對話問題等。中美兩國應該在真正問題上進行鬥爭合作而不是在虛假問題上繞圈圈,在此意義上,可以認為拜登政府的對華戰略還在猶豫彷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