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雲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現德國柏林自由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如何制止中日關係「戰略漂移」

2021-05-12
a30f-kcysmrw5095214.jpg

近期,日美首腦會談針對中國的表態引發各界對中日關係前途的普遍擔憂。

2017年到2020年,中日關係曾有明顯改善。2017年9月,安倍晉三首相參加了中國駐日使館主辦的國慶招待會。2018年5月,李克強總理正式訪問日本,這是中國總理時隔七年訪日。同年10月,安倍首相正式訪華。2019年6月,習近平主席因參加在日本大阪舉行的G20峰會訪問日本,這是中國最高領導人時隔九年首次踏上日本土地。安倍首相正式邀請習主席進行國事訪問,中方表示原則上接受邀請。2020年初,新冠疫情發生後,中日兩國在共同抗疫中守望相助,一時成為佳話。但之後中日關係改善勢頭減弱,例如出現日本企業撤資報道,元首國事訪問延期,日本指責海警法,中國對日本排海問題提出批評,日美首腦會談提及台灣等敏感問題,中日關係開始出現“戰略漂移”。如何阻止中日關係的“戰略漂移”,堅守四個政治文件是關鍵,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還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明確和鞏固共同認知基礎。

首先,中日關係是重要的鄰國關係。中日關係和中美、日美關係最大不同點在於兩國是近鄰,鄰居不能搬家,也不能選擇,雙方必須學會和諧共處。這一點雙方的領導層應該說有着清醒認識,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菅義偉當選日本首相後的首次電話會談中開宗明義,指出中日兩國互為重要近鄰。菅首相在國會演講中也說建立與中國的穩定關係極其重要。然而,這些最高層的認知到了具體問題上往往很難持續貫徹。例如在近期日本福島核電站排海問題上,日本和中國的溝通是否充分和有效存在較大疑問。從這個角度上說,日本對互為重要鄰國這一認知的理解程度還不夠。這估計也是中國為什麼經常在對中日關係表態時候提到相互尊重的原因。

第二,中日關係是重要的大國關係。從日本來說,認為中國是大國的認知不存在疑問,但對於中國來說,日本究竟算不算一個大國一直以來有爭議。隨着中國不斷崛起,有些人認為日本是一個走向衰落的國家,或者類似於加拿大、澳大利亞那樣的“中等國家”。另一方面,大家又擔心日本政治大國化甚至軍國主義復活。上述對比反映了中國對日認知存在內在糾結的一面。事實上,在經濟和社會實力方面,日本今後幾十年都將保持主要大國地位。日本目前人口1.26億,在世界發達經濟體中僅次於美國,相當於英法兩國人口總和。即使按照一些估算到2050年降至8000萬,它仍可以基本維持不小的國內市場規模。日本在高科技、社保、醫療等各個領域仍然居世界前列。日本沒有西方主要國家出現的嚴重民粹主義。從軟實力角度來看,各種國際民調顯示日本在世界上的好感度高。日本上世紀70、80年代在引進消化吸收基礎上實現技術創新,建立了國內高水平的產業鏈,在滿足國內需求同時還實現高質量產品出口。應該說,日本是中國目前提出的“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模式的先行者。

第三,共創新時代中日關係。2019年中日達成共同創建新時代的中日關係共識。新時代中日關係的“新”體現在哪裡。首先是中日關係發展要着力發掘內生動能,過去四年時間裡中日關係可以說是冷戰後受美國因素影響最小的一個時期,中美關係不斷惡化,相反中日關係保持了持續穩定,這意味着探索中日關係自律性的初步成功。第二是中日互不構成威脅,雙方在重大國際活動和問題上相互支持,促成良性互動和互信。2019年,日方表示非常感謝中國對大阪峰會的支持,2020年雙方也就相互支持辦好奧運會達成一致。新時代中日關係的內容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充實。

中日關係就像是一艘頂風前行的航船,必須及時阻止“戰略漂移”,穩住方向。中日關係還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必須不間斷地多做事、做成事,才能保持強大內生動能,實現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