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韓立群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

歐洲需要採取更可持續的對華政策

2021-04-07
Han.jpg

過去幾年,歐洲主要國家在對華政策上採取了一種自相矛盾的立場,一方面在經貿往來、氣候變化等問題上加大與中國的合作,另一方面卻在人權或國際規則等問題上集體抵制中國,這兩種做法分別被稱作“利益外交”和“道德外交”。

當前,隨着中國的市場不斷擴大、國際影響不斷提升,歐洲內部要求推進“利益外交”和“道德外交”的訴求都在上升,並分別向兩個方向拉扯歐洲,導致歐洲這種兩頭兼顧的方式面臨越來越大的局限性。美國新政府上台後,將價值觀作為指導對外政策的重要標準,對歐洲和亞太盟友進行熱情的喊話,核心是共同應對中國。日本、澳大利亞等亞太盟友已經給出了積極回應,歐洲主要國家的回應卻相對模糊,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歐洲對華政策的局限性。

經濟上,中歐經貿合作水平不斷提升,中國市場對歐洲越來越重要,歐洲已難以同中國“脫鉤”。根據歐盟統計局數據,2020年歐盟與中國進出口貿易實現雙增長,雙邊貿易額達到5860億歐元,中國超過美國成為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在歐盟前十大貨物貿易夥伴中,中國是唯一實現貿易雙向增長的。同時,歐洲企業和資本在中國有着廣泛利益。德國的大眾、寶馬、英飛凌、阿迪達斯等大型企業2020年至少有20%的營業額是在中國實現的。受疫情影響,奧迪汽車公司2020年汽車交付量下降8%,但在中國市場卻上升5.4%,中國市場成為奧迪等車企在危機中的穩定器。疫情之後,歐洲需要加快復蘇,更需要一個穩定的外部市場,而中國是疫情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並且在不斷擴大開放。中國市場對疫後經濟復蘇至關重要,理智的歐洲經濟界此時不僅不想與中國“脫鉤”,相反還要繼續加大與中國的經濟合作。

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最近幾年歐洲部分國家、部分政客在人權等意識形態問題上的做法卻越來越極端,有些甚至採取反華敵視態度。3月22日,歐盟宣布因所謂新疆和香港問題制裁部分中國個人和實體。這是近30來歐盟首次對華發動制裁。歐洲國家這麼做背後的原因是複雜的,既與其社會政治結構發展有關,也與其所處的國際地位有關。歐洲政黨政治近年來發生了很大變化,綠黨、民粹黨等黨派的崛起對歐洲傳統政黨結構產生了很大衝擊,歐洲的政黨結構從二戰後形成的中左、中右兩大主流政黨,發展為左、中、右多個政黨流派,也使得選票更加分散。為了爭取中產階層搖擺選民的支持,各個政黨在人權、氣候等一些問題上立場趨同。而歐洲許多中產階級並不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很大程度上被一些偏激的看法牽着走。傳統政黨如果不在人權問題上向中國施壓,很可能就會失去選民,進而失去執政地位。同時,歐洲許多國家認為,儘管其在經濟實力上離中國越來越遠,但在道德與規範上卻還處於領先地位,因此不願意放棄它在人權等問題上對中國居高臨下的態度,對中國仍然存在着明顯的傲慢與偏見。

涉及到中美歐三邊平衡,歐洲同樣處於矛盾境地。一方面,歐洲並不完全認可美國的做法,認為完全跟隨美國不符合歐洲所謂戰略自主理念。它既不願意捲入特朗普時期的對華貿易戰,也不願意過多參與拜登政府的價值觀外交。並且,許多歐洲人認為美國存在很大不確定性,美國政府換屆所帶來的對外政策動蕩令歐洲充滿挫敗感。歐美之間本身也存在大量分歧,經常階段性地給歐美關係製造麻煩。另一方面,歐洲又需要美國給予安全保護,也需要美國的投資和市場,遠離美國意味着歐洲需要單獨面對俄羅斯的安全威脅,意味着歐盟需要擴大自己的防務力量,這在歐盟內部也存在較大分歧。

當前,歐洲內部圍繞對華政策的爭議正在加速升溫,無論是旨在加強利益紐帶、試圖“以商促變”的“利益外交”,還是旨在推廣歐洲道德規範的“道德外交”,都遭到對方的強烈批判。這反映出歐洲國家在對華問題上還沒有形成主要立場,對國際格局的迅速變化還不適應,出現左右為難的狀況。中國有句老話叫“甘蔗不能兩頭甜”,兩邊都要撈取好處的做法肯定是不可持續的。更重要的是,所謂“利益外交”或“道德外交”的基本出發點未必正確。歐洲不應當深陷在價值觀爭論的泥潭中無法自拔,而應該換一條軌道來思考問題,放平自己的身段,調整以改變中國為最終目標的外交策略,這樣才能更容易在各種不同認識之間找到交匯點。當前的國際格局變化很快,歐洲應該儘早打磨好它的中國觀,否則可能兩頭都不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