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李崢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助理、副研究員

改變中美科技競爭的宿命論

2021-01-28
376.gif

2018年以來,中美科技競爭成為中美關係中最突出的問題。這種競爭不僅體現在對前沿技術先進性、科技產業競爭力的追求,也向政治和安全領域擴展。美國以新疆、香港等政治議題為借口,對中國多家科技企業實施制裁和限制,使管控中美科技競爭變得更加困難。

隨着拜登政府上台,中美兩國媒體和戰略界正在重新評估中美各領域的關係和矛盾,試圖為這對全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找到一些積極因素。然而,美國媒體普遍認為中美在科技領域的競爭態勢不會發生變化,競爭烈度將繼續升級,難以找到解決雙方矛盾和誤解的契機。

這種悲觀看法延續了對中美科技競爭的一種宿命論認知。這個宿命論分為三個主要階段。首先,中美科技競爭的基本形態是科技冷戰。雙方的科技競爭是一種模式之爭,兩個模式之間缺乏共贏空間,且贏家將掌握未來全球科技的主導權。接下來,兩國在科技領域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為避免中國作為崛起國家的趕超,美國的主要策略是打壓中國科技發展,而不是提升自身競爭力。最後,競爭最終將導致中美科技生態的分裂和脫鉤,其他國家則很可能被迫在其中選邊。

中文圖片.jpg
點擊閱讀最新一期《中美聚焦文摘》第28期

這種宿命論讓中美科技競爭只能走向一條不斷升級、難以修復的道路,讓中美科技冷戰可能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然而,這種宿命論忽視了一些可能讓這場競爭發生變化的關鍵因素。

因素之一是拜登及民主黨的科技認知和對華認知與特朗普政府有顯著差別。從公開言論看,拜登及其團隊更強調提升美國自身的競爭力,認為美國能夠通過加大基礎技術研發投入來擴大技術優勢。這種態度有別於特朗普政府的將美國競爭力下降歸咎於中國。在這一戰略追求下,拜登政府將更多考慮到對中國實施更嚴厲科技打壓給美國創新生態帶來的成本,一些極端措施可能會有所克制。美國也將儘力維繫對其有利的中美科技聯繫。

因素之二是全球性的科技安全威脅正在成為各國主要關切。在新冠疫情蔓延的同時,全球正在出現一場“數字疫情”,大規模網絡攻擊和網絡竊密事件的發生頻率和破壞性顯著上升。近期,美國多家政府和機構遭遇“太陽風”網絡攻擊,所造成的損失迄今難以估算,其影響波及到西方多個國家。這一事件進一步凸顯出網絡攻擊等網絡犯罪行為仍然是當今世界最主要的安全威脅。由於中國和美國同樣是此類網絡攻擊的主要受害國,這或許能促進兩國在此領域繼續先前的合作與溝通。

因素之三是疫情顯示出當前全球科技產業鏈具有很強的韌性,不會被輕易分裂。新冠疫情是人類社會新世紀以來面臨的最大一場共同災難,但是從迄今的情況看,疫情並沒有對全球科技產業鏈構成致命影響,也沒有減緩科技企業研發和產品更新的步伐。這場極端考驗表明當前全球科技產業鏈具有很強的抗衝擊能力,不會輕易發生脫鉤或者斷裂的情況。疫情或許將改變科技企業對未來前景的判斷,使得它們仍然能夠成為促成中美科技合作的積極力量。

在引入上述這些變量後,拜登政府時期的中美科技競爭有可能朝積極的方向變化。即便中美競爭態勢難以扭轉,但是,競爭的烈度可能得到控制,雙方有機會形成一個通過競爭促進自身發展並促進全人類科技進步的理想狀態。為了把握這些變化所創造出的機會,中美雙方需要達成一些共識和諒解。

第一,兩國需要將將全球科技發展和安全擺在首位。科技進步和科技帶來的安全問題客觀存在,各國都不希望自己成為科技濫用的受害者,但僅憑自身努力無法降低和消除這些安全風險。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各國和國際社會都需要兼顧科技發展和安全問題,而中國和美國作為當今世界兩大科技創新中心,有責任做出更大共同努力,推動國際社會就此形成透明、公正、合理的共同規範,推動對前沿科技安全問題的國際治理。

第二,停止將科技與政治問題捆綁。將科技問題政治化是導致過去幾年中美科技競爭愈演愈烈、無法管控的主要原因,使雙方的溝通窗口被關閉。新一屆美國政府需要意識到這種做法不可能達到預定效果,只會增加科技企業的研發成本,也讓更多國家開始質疑美國的單邊做法。近期,有西方媒體稱,不少歐洲企業開始向美國提出更多抱怨,美國為本國企業提供了出口管制豁免,卻很少將豁免提供給歐洲企業,這破壞了兩者在中國市場的公平競爭。

第三,建立更高層級的安全互信機制。奧巴馬政府時期,中美曾經依靠網絡安全領域的高級別對話機制有效管控了這一問題,消除了中美關係上的一個隱患。如今,中美需要一個更大範圍、更高層級的雙邊對話機制來解決雙方在科技領域的諸多問題,促成雙方形成更行之有效的安全互信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