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雲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

中歐投資協定是後疫情時代戰略利益交匯的結果

2021-01-07
微信圖片_20210107175913.gif

12月3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德國、法國和歐盟領導人共同宣布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如期完成。這是繼11月15日簽署歷經八年談判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和11月20日在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峰會上宣布積極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後,中國在一個多月時間裡連續做出的第三個重大經濟外交決策。中歐投資協定將是中國與世界發達經濟體簽署的第一個投資協定,意義重大。對此,一些國際評論認為這是中國在中美關係緊張的大背景下試圖拉攏美國的同盟國家,在大西洋關係上打入楔子的意圖體現。還有的則認為這是歐盟為了對華經濟利益做出的妥協。筆者認為,這樣的認知是短視的,也是缺乏說服力的。

首先,中國與歐洲的投資協定主要是中國經濟從高速度轉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的內在需要,而不是為了弱化美歐同盟。2020年中國經濟改革話語體系中最引人注目的應該是“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筆者認為,國內大循環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激發新內需促進國內開放,在此基礎上與更高質量的對外開放相結合,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同步共進。

中國上述三個經濟外交上的重大步驟實際上是同中國國內新一輪改革相呼應的。以推進國內地區之間內部開放為例,2020年11月14日,習近平在江蘇南京主持召開了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結合2016年1月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2018年4月在武漢召開的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這實際上反映了建立國內統一大市場的一體化進程。在對外開放上,12月中旬《金融時報》報道,中國駐歐盟大使稱,中國最高領導人對中歐雙邊協定給予了不同尋常的高度關注。這表明了中國在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過程中從外部尋求動力和壓力的決心。事實上,中國在奧巴馬政府時代就與美國積極談判中美投資協定,但因各種因素受阻。因此,中國並不是因為中美貿易戰而臨時抱佛腳與歐盟談投資協定,而是早就有這樣的戰略選擇。猶如20年前的加入WTO一樣,從RCEP、CPTPP到中歐投資協定,都是中國為新一輪改革開放而做的努力。

其次,任何國際經濟協定的達成都不可能只憑單方面意圖就能實現,歐盟認識到,要在後疫情時代的世界經濟格局中佔據有利戰略地位,就需要與中國建立制度性安排,通過引入外部壓力促進自身改革,催生增長活力。有經濟學家預估,即使在大規模注射疫苗後,G7發達國家經濟到2022年也很難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這意味着西方國家在今後三五年會出現一個增長停滯期。當前發達經濟體的利率已接近零,期待通過降低利率恢復經濟的空間很小,而失業又使消費需求大幅萎縮。同時,歐盟國家為應對疫情大規模投入公共資金,蘊含著主權債務危機的可能性。歐盟走向“失去的十年”的風險在上升。歐盟現在考慮的,是如何通過改革來應對後疫情時代增長停滯問題。世界銀行和IMF預測,中國2021年經濟增長率可能恢復到8%。這樣的展望會對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戰略設定形成影響,歐盟亦需要引入中國這個外部動力和壓力,來促進地區一體化的深化改革並催生活力。此外,歐盟還希望中歐投資協定對美國儘快回歸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體制產生良性壓力。

對中國來說,中歐投資協定是中國為貫徹以高質量為核心的新發展理念,通過以外促內和內外聯動來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這一戰略部署而採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對歐盟來說,中歐投資協定則是認真思考後疫情時代世界經濟格局大勢後做出的戰略抉擇。因此,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完成可以說是雙方戰略利益交匯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