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雲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

怎樣避免中美貿易戰演化為全面對抗

2019-10-02
bbb.gif

進入9月以來,中美貿易戰有一定程度緩和的跡象,雙方對部分商品宣布免加征關稅,釋放了一些善意,同時為10月初在華盛頓舉行第十三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準備。然而,在高科技、知識產權等關鍵領域並沒有明顯進展,與此同時台灣、香港、南海等地緣政治因素升溫,中美貿易戰是否會演化為中美關係全面對抗的疑問始終是一個核心課題。這中間主要有兩個層面,第一是中美全面對抗能否避免,第二如何避免。

首先,需要堅定避免中美全面對抗是可能的信念。有不少分析認為,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等官方文件已將中國定義為戰略競爭對手、修正主義國家,經濟上實際上採取單方面制裁,再加上政治安全上的打壓是冷戰翻版,因此,丟掉幻想準備戰鬥,就自然成了理性選擇的對策。

不可否認美國對華認知負面轉向的事實,然而這並不意味着中美關係一定會因為貿易戰演變為新冷戰,因為中美是否全面對抗並不完全取決於美國政界的認知。

第一,中美新冷戰的國內環境不具備。經過40年的經貿交往,中美兩國經濟高度依存,美國跨國公司已經成為這種關係的高度利益攸關方,美國的消費者也成為廉價中國進口商品的受益者。中美冷戰首先需要美國國內能夠形成高度共識,即中國是美國需要不惜一些代價進行全面脫鉤的頭號敵人,就像冷戰中對蘇聯那樣。至少目前尚沒有充分證據能證明美國的經濟界願意做出這樣的犧牲,也沒有美國社會一致全面妖魔化中國的跡象。

第二,中美新冷戰的國際環境不具備。冷戰中,美國組織了旨在全面遏制對蘇技術和經貿關係的多邊框架,即多邊出口管制統籌委員會。當時這個多邊機制之所以起作用,是因為在西方主要經濟體內對美國的頭號敵人蘇聯形成了國際共識,另一方面美國在國際經濟體系的霸權地位讓西方世界的經濟利益即使不同共產國家合作也能獲益。然而,我們在華為的案例中可以看到,歐洲國家並沒有都積極響應美國號召全面圍剿,其他一些西方國家也是含糊其辭,西方世界整體並沒有形成同中國脫鉤的國際共識。

雖然中美關係演變為全面對抗的條件並不具備,但不等於說可以高枕無憂,如果不注意,發生逆轉的情況不可排除。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理論始終過度強調崛起中的國家不滿意現有國際秩序,從而選擇全面對抗道路,而實際上,崛起大國為了保護自身上升路徑往往不願意這樣做,相反擔心衰落的守成大國容易率先採取強硬政策,以減緩對方的發展速度。

對中國來說,關鍵不在於直接改變目前美國國內的對華負面認知,而在於如何改變可能導致中美全面對抗的國內外環境,並在此基礎上來間接改變美國的認知。

第一,中國要堅持多邊主義。全球化是未來歷史大勢,要避免中國國內主張全面對抗解決問題的聲音成為主流。中美貿易戰是全球化進程中調整變革升級的一個考驗,會對中國的發展造成一段時期的困難和挑戰,但不會是最終結果。中國可以就事論事,該鬥爭的鬥爭,該改革的改革,該談判的談判。中國不接冷戰的招,全面對抗就很難出現,這不是綏靖政策,而是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也是信心的體現。

第二,中國要拓展和推動與其他地區和國家的經濟合作,加快亞洲經濟一體化,阻止中美全面對抗的國際環境形成。中國與歐洲、日本等發達經濟體加強經濟技術合作,一方面可以改善中國對美國依存過高的現狀,實現更加均衡的對外經濟結構,另一方面可以讓美國感到可能失去中國市場的緊迫感,從而改變美國對華認知討論的動態。

亞洲經濟一體化儘管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仍有巨大的潛能沒有挖掘,例如作為東亞三大經濟體的中日韓至今為止還沒有自貿協定。只要中國堅持自由貿易的原則,加上中國崛起後形成的各種比較優勢,即使美國真的想要建立當年巴黎統籌委員會式的多邊脫鉤機制,無論是歐洲還是亞洲國家都不可能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