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傅立民 布朗大學沃森國際與公共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止損,為恢復常態做準備

2019-09-25
1.jpg

中美關係至關重要。50年來,我一直致力於用有益於中美兩國、印太地區和世界的方式,來維護、促進這一關係。

50年前,尼克松總統意識到,如果沒有中國,任何世界秩序都不可能穩定。在他本人及其繼任者的邀請下,中國逐漸成為新全球架構的組成部分。而現在,另一位美國總統正在拆除這個架構的根基。

挽救正被特朗普政府拆除的體系,對中國來說比任何國家都有更大的利害關係。融入開放、多邊管理、受規則約束的市場經濟,可以讓中國恢復富裕、實力與榮光。沒有最大限度促進全球貿易與合作的世界秩序,中國的持續發展就會面臨風險。

本次研討會在香港舉行是合適的。與中國任何地方相比,維護有序的國際體系對香港都更加利害攸關。香港人將繁榮歸於兩個關鍵因素:持續的法治,以及大中國融入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沒有這兩個因素,(也許)就不會有香港。沒有這兩個因素,中國也不可能取得長期的成功。

美國突然陷入好鬥的仇外心理與保護主義,這威脅到的不止是中國,也危及整個世界,包括美國自己。對此我非常的關注。

與尼克松總統一樣,習近平總書記和他的同事很清楚中美兩國積极參与國際體系每一環節的重要性。這是確保全球穩定性、可預測性和繁榮的先決條件,也是兩國持續進步的先決條件。目前,這種合作是不可能的了,即將到來的美國大選也不可能改變這種情況。如果美國人選擇放棄我們在上個世紀所推行的準則,中國和其他國家是攔不住的。這些國家必須忍受美國的無賴行為,並竭盡所能地應對它所產生的後果。

很明顯,現有秩序對中國和其他國家是有利的,而不僅僅是對美國有利。迄今為止,中國對這一秩序遭到破壞的反應是不舍、剋制和有限的。這是明智的做法。然而,剋制雖然可以最大限度減少傷害,但不會抵消它,也不會為最終的逆轉提供基礎。現在所有人必須思考的戰略問題是,有什麼權宜之計、臨時安排和中國及其他國家的長期倡議,能夠維護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所帶來的好處,並最終使這一秩序恢復正常?

儘管偶爾出現過虛假的曙光,但中美關係的前景依然是黯淡的。為此,中國和其他國家在尋找解決方案的時候,目光必須越過今天的美國。為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意識到,對中國國際貿易和投資行為感到不滿的不僅僅是美國。歐洲、日本和其他國家的許多人都有同樣的想法。這些國家同樣希望中國增加進口,更好地保護知識產權和技術,停止對外國投資者的歧視。

就算中國無法平息美國的不滿,但它採取行動去減少其他國家的不滿,這是誰也阻止不了的。中國的目標是擴大與其他國家的經濟關係,繞過美國對全球治理的干擾,展示中國繼續實行改革開放的承諾,為全球貿易和投資流動的持續自由化奠定基礎。中國已經證明這種方法是可行的。

亞投行、金磚銀行和“一帶一路”倡議,都是對世界銀行、地區開發銀行等傳統機構資金的補充和完善。這些新基金是舊基金的夥伴,而不是競爭對手。它們遵循的是類似、也許稍稍更加開放的運營規則。國際社會歡迎它們為全球治理貢獻力量,它們解決了此前無法滿足的需求。

一旦美國決定重新擁抱國際共識,中國和其他這類新機構的支持者已經為美國留好了大門、燈光和位置。WTO及其他類似的支撐基於規則秩序的關鍵機構,它們在努力提升機構職能的時候,也應當做到這一點。美國人最終會重新發現自由貿易、供應鏈經濟以及合作促進貿易投資的好處。而與此同時,當使世界富足,同時維持着世界和平與繁榮的法律框架和經濟安排被嚴重誤導下的美國政府破壞時,其他的利益相關者不要袖手旁觀。

國際政治和經濟都是如此。如果聯合國在諸如氣候變化、戰爭法或普遍接受的行為準則遭到踐踏時受到阻撓,那麼其成員必須召開臨時會議,共同應對這些威脅。如果《海洋法公約》各方對權利義務有不同意見,它們也許應當開會釐清事實,在必要時修改文本。如果多個國家之間的緊張態勢加劇,有關各方也許應加強諸邊區域外交,消弭彼此的分歧。少數人反對解決問題,不妨礙多數人為了大家的利益而採取行動。

在中美關係的基礎性文件《上海公報》中,雙方明智地擱置了意識形態分歧,從而使兩國能在共同關心的問題上並行工作。現在是恢復這種做法的時候了。這是扭轉當前在台灣和中國南海等問題上走向戰爭的關鍵。

這也引起我對中美雙邊互動的最後一個思考。如果雙邊談判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共處,那麼談判幾乎註定是要失敗的。成功不僅需要雙方對中美關係願景有一個清晰的概念,還必須就它們所追求的互利目標達成一致。

沒有戰略基礎的關係會讓雙方被各種事件掣肘,而這就是中美關係的現狀。糾正它需要時間。眼下,世界各國必須積極捍衛全球化和多邊治理體系,因為它們曾經並且依然是增進互利、非暴力競爭、實現和平與繁榮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