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沈大偉 喬治·華盛頓大學艾略特國際事務學院席格爾亞洲研究中心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教授

中俄關係:新的軸心

2019-07-03
b.jpg

中國與俄羅斯日益緊密的軸心關係是國際事務中的一個新的重要特徵。北京和莫斯科最近都宣布雙方的關係是“新時期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前蘇聯是第一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國家,70年後的今天,雙方聲稱,與歷史上任何時候相比,它們現在“互信程度最高、協作水平最高、戰略價值最高”。在最近的莫斯科和聖彼得堡首腦會晤舉行之前,普京總統還表示,“毫不誇張地說,(兩國關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習近平則私人化地稱普京為自己“最好的知心朋友”,並表示“普京總統是我交往最密切的外國同事,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十分珍視我們的情誼”。這些溢美之詞說明了兩個歐亞大國已經變得何等親密。

雖然眼下處在鼎盛時期,但這兩個大國卻有着相互猜疑和對抗的悠久歷史,1969年甚至爆發過短暫的邊境戰爭。世界不應該希望這兩個大國和體量龐大的鄰居陷入對抗。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發生這種情況的時候,人們面對的是危險和不穩定。從80年代中期開始,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和鄧小平為改善關係設計了一系列建立互信的舉措,最終使兩國關係在1989年重新正常化。雖然蘇聯解體後有過短暫的停頓,但雙方仍不斷努力減少摩擦因素,重建雙邊關係。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雙方簽署了一系列雙邊協議,其中最重要的是2001年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此後,2005年和2008年的兩項協議正式劃定了雙方長期存在爭議的4300公里共同邊界,兩國關係的最後障礙被清除。

這為過去20年來兩國關係的顯著發展奠定了基礎。貿易從2003年微不足道的100億美元,增長到2018年的近1000億美元。雖然還無法與中國同歐盟、美國、日本、韓國或東盟的貿易相提並論,但如今也達到相當可觀的水平。只要中國經濟和對能源的需求繼續增長,未來中俄貿易也會持續穩步增長。兩國經濟互補性很強。俄羅斯有石油、天然氣和初級原料,而中國可以提供技術和消費品。但如果隨着產業經濟的收縮,中國對進口能源和初級原料的需求下降,那麼雙邊貿易也會減少。俄羅斯經濟萎縮也是一個因素。雙方已經談判和宣布各式各樣的合作項目,包括制定了一份在與俄羅斯遠東地區(東西伯利亞)接壤的中國東北省份開發205個“重點合作項目”的綱要——雖然該倡議尚未取得什麼進展。北京還向莫斯科提供信貸和貸款。

這兩個大國還建立了密切的防務關係。俄羅斯是中國主要的,實際上也是唯一的武器供應國。如果沒有俄羅斯提供大量軍事援助,中國人民解放軍不會有今天這樣的水平。1989年以來,莫斯科向中國出售各式各樣的武器,並轉移防禦技術,不過與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每年30億美元高峰期相比,兩國的防務貿易已經大幅下降到現在的每年10億美元。俄羅斯和中國軍隊還經常舉行聯合演習,包括大規模海陸空作戰。

外交關係也非常牢固,而且越來越相互配合。兩國領導人普京和習近平每年舉行兩次首腦會晤,總共已經見面近30次。2015年的時候,雙方都是對方請來參加莫斯科和北京紀念二戰結束閱兵式的貴賓。兩位威權領導人對各種國際問題有一致看法,雙方戰略利益也一致。他們的政府定期協商,密切配合。兩人在共同反對美國方面找到了許多共鳴,雖然莫斯科在給美國找麻煩方面更直接,也更敢作敢為。雙方定期協調他們在聯合國安理會的立場,而且不懼怕給其他安理會五常(美、英、法)贊成的決議投否決票,特別是涉及對第三國進行軍事干預的時候。

直到不久前,莫斯科和北京這種十分親密的夥伴關係還被華盛頓和西方低估,但現在人們,特別是華盛頓,對這種夥伴關係的認識和關注度在上升。一些中俄關係觀察家認為,這一切只是臨時策略和權宜之計。他們認為,歷史上的不信任感還會再度出現,從而讓這兩個歐亞大國陷入相互對抗。不過,這種懷疑論觀點正讓位於一種正在形成的主流共識,即北京-莫斯科軸心是建立在真正的共性之上,有堅實的基礎和積極可靠的未來。

儘管有這些共性和戰略協作,但歷史疑慮和新的問題仍暗地裡存在,尤其是俄羅斯方面。一場有關中國在中亞的長期意圖,以及它是否出於自身戰略和發展目的而操縱俄羅斯的非公開辯論,目前正在莫斯科的政策圈子內發酵。

正如中美競爭將成為未來十年國際關係的一個不確定特徵,以對抗美國並破壞西方主導的自由秩序為目的的中俄軸心和戰略夥伴關係同樣會是全球地緣政治的一個核心特徵。“戰略三角”也許正在回歸,而且對美國和西方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