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尹承德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

冷靜看待美國對華政策變化

2018-03-19
S2.jpg

不久前,美國在其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宣稱將其戰略重心從反恐轉為應對大國競爭,並將中國定為對其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和主要戰略對手,隨之在軍事和經濟領域加大了對華施壓力度。這意味着美國負向調整對華政策,升高了對華遏制的一面,引起中國的嚴重關切和警覺。

現在中國國內及海外有些輿論過分誇大美國對華政策的負面變化及其消極影響,認為美國對華政策發生了實質性逆變,中美關係行將結束以協調合作為主的相對穩定期,進入以矛盾對抗為主的持續衝突期,兩國最終將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走向冷戰對抗,在南海和台海還可能發生局部軍事交鋒,並即將甚至已經爆發貿易戰,等等。這些論調或只看現象不察實質,或見風起意危言聳聽,或主觀臆斷昧於事實,是站不住腳的。

事實上,美國對外戰略的調整不是新鮮事。在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個十年,即反恐戰爭爆發之前,它一直將其國家戰略重心定為與大國的地緣競逐。即使在反恐時期,奧巴馬在第二任期宣布結束伊拉克戰爭,實際上是讓美國的戰略重心重新回到同大國的爭奪。但這並沒有招致美國與其他大國發生對抗和衝突。至於將中國定位為美國的威脅和戰略對手也不是從今年開始。中國在2010年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美國即大肆渲染中國威脅論,把中國視為可能挑戰其世界霸主地位的主要對手。奧巴馬政府隨即出台“亞太再平衡”戰略,主要目標就是防範與遏制中國的崛起。但現實強於願望,美國為了國家全局利益,迄今一直把對華接觸合作放在第一位,把防範遏制放在第二位。那種把現在美國對華政策負向調整極端化和認為中美爆發“新冷戰”的觀點,有違歷史和現實邏輯,是無稽之談。

更重要的是,推動中美關係以正向發展為主的諸多因素沒有改變,甚至還有所增添。其一,在國際領域,美國仍需同中國合作。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動蕩加劇。諸如核武器擴散、氣候變化、國際恐怖主義、金融危機以及地區熱點與戰亂等全球性挑戰和危機此起彼伏,層出不窮,各國均受其害,美國的力量存在和利益遍布全球,更是首當其衝。應對消解這些棘手難題,美國獨力難支,必須加強國際合作,而同中國的合作是關鍵。現在美國在國際上日子不好過,如果離開中國的合作它的日子將更加難過。

其二,中國對美國不構成威脅和挑戰。中國堅持並踐行和平發展道路、和平外交政策及防禦性國防政策,莊嚴承諾永不稱霸也不謀求對世界和任何地區的主導權。這是中國的既定國策,也是中國不可改變的信念,它決定了中國不會對包括美國在內的任何國家構成威脅和挑戰。再者,中國雖然經過40年強勁發展,國力大為提升,但同美國仍有很大差距,GDP不到美國的2/3,軍事科技及綜合實力差距則更大。中國不會也不可能挑戰美國的地位和威脅美國。美國宣揚中國威脅論不是出於事實,也不是出於認知,而是出於對華偏見和本國軍工集團的利益需要。對華政策總體上務實的美國政府不會為了圓“中國威脅”和“中國是主要戰略對手”這樣的虛幻概念而將“遏制中國”進行到底,冒着可能引發嚴重不測後果的風險同中國進行衝突對抗。

其三,經濟合作仍然是中美關係穩定器。中美經濟關係經過40多年的快速發展,兩國已相互成為對方第一大貿易夥伴國和重要的外資來源國。中國還是美國最大債權國,中國龐大外匯儲備中大約70%即2萬多億美元是以美元形式儲備,這對美國平衡財政預算、規避金融風險和危機、維繫美元的世界基礎貨幣地位至關重要。中美經濟關係已成為雙方整體關係的“壓艙石”。雙方在經濟上高度相互依存,誰也離不開誰,實際上已結成休戚相關榮損與俱的利益共同體。所謂中美爆發貿易戰是個偽命題,任何一方都承受不起貿易戰對雙方整體關係和全局利益造成的嚴重危害。

其四,美國新政府履職第一年,兩國元首為雙方關係良性發展打下了較好基礎。一年中習近平主席和特朗普總統互訪與會晤三次,通熱線電話十次,就重大雙邊和國際問題達成諸多重要共識。其中,習特海湖莊園會晤和特朗普訪華都取得歷史性成果,兩國元首還建立了個人友誼與良好的工作關係,這對推動中美關係行穩致遠起着戰略性基礎作用。

總之,宜客觀冷靜地看待最近美國對華政策的負面調整。這種調整可能對中美關係造成一定衝擊,但不會使之發生根本逆轉和倒退。美國對華接觸加遏制並以接觸為主的政策不會改變,中美共同利益大於分歧的狀況不會改變,兩國既矛盾又合作並以合作為主的關係格局不會改變。中美關係將在曲折起伏中繼續向前向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