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中國利用北極例外推動地緣政治利益

2018-02-28
S1.jpg

中國長期以來都在力圖確保獲得自然資源與能源,尋求擁有並更好地控制全球運輸要道。北極就是其中不大但卻日漸重要的一部分。對中國來說,北極代表着一個穩定的地區,那裡沒有衝突,沒有明顯的譬如美國的霸權影響,它可以在那裡拓展自己的經濟疆界。為此,中國支持北極地區現有的安全框架,這一框架使得中國可以把北極融入自己的議程,如“一帶一路”倡議,而且基本上不會遭到反對。

中國對北極的興趣是雙重的。一是獲得該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包括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二是利用北極航道,即所謂的“北海航線”(NSR)和“西北航道”(NWP)進口上述資源,同時出口中國的產品。北極地區的資源和航道尤其為中國能源進口的多樣化提供了機會,並且使中國國際貿易的覆蓋面更廣。

中國的經濟和地緣政治安全有賴於它可以不受阻礙地進入一些航道,其中主要是它控制力很弱的蘇伊士運河一線。採取措施克服有“馬六甲困局”之稱的戰略軟肋,消弭美國對重要航道的控制,一直是中國領導人的一個長期目標。就此而言,中國大力增強其海軍能力,投資於主要貿易航道的沿線港口,在南海淺礁建造機場和相關基礎設施,都是它為了試圖更好掌控其重要航道而採取的措施。

同樣,獲得北極的資源與運輸線將實現供應的多樣化,並能在不遠的將來另闢蹊徑,抵達中國最重要的市場——歐盟,且沿線不受美國的直接影響或控制。中國新公布的北極政策的內容之一,是實現北極船運航線的商業化和規範化運營,其目的是把“冰上絲綢之路”納入“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對貝爾科穆爾鐵路和阿爾漢格爾斯克深水港等北極基礎設施的投資,預示着這些貿易線路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對中國來說,北極代表着地緣經濟的一張白紙,處在美國勢力範圍之外,如今,它有望為未來獲得巨大的經濟和地緣政治回報打下基礎。為此中國會繼續在北極現有的治理框架內行事,並利用該地區遠離傳統大國勢力而作為非政治性空間的例外,把它當成應對美國影響力的緩衝器。

歐盟和美國對俄羅斯北極油氣資源開發的制裁,令中國對該地區的參與進一步加快。來自中國的融資和技術支持對於俄羅斯亞馬爾(Yamal)液化天然氣項目的開發至關重要,該項目建成後被譽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首個海外大型項目。2017年底,已經參與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的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和中石油就規模更為龐大的北極液化天然氣二號項目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雖然俄羅斯在多大程度上歡迎中國的投資與影響力仍有待觀察,但兩國都明白,北極地區的政治穩定和沒有衝突對快速挖掘該地區的經濟潛力是有利的。

中國在北極之所以取得進展,是因為美國在該地區的缺席導致權力真空。美國認為,更多參與北極的未來並沒有多少經濟上的好處。美國唯一一艘老掉牙的北極破冰船,成了它無力進行必要投資以擴大在該地區作用的象徵。政治意願的缺位,加上對該地區的重要性理解不足,使美國至少到目前為止無法應對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事實上,在把北極納入中國經濟並充分利用該地區的戰略利益方面,中國目前幾乎沒有遭遇北極國家持續的反對。

由於北極的獨特環境,所有經濟活動,無論是開採自然資源還是更多的航運,都伴隨着巨大的風險。雖然夏季北極的冰層覆蓋面積縮小,但在冰浸的水域里容不得出現絲毫差錯。“北海航線”上的一些險情,包括2010年兩艘俄羅斯油輪相撞,說明問題不在於重大事故是否會發生,而在於它何時會發生。

雖說不久的將來北極的航運業務主要還是在俄羅斯沿岸,並以出口油氣資源為主,但羽翼漸豐的“冰上絲綢之路”無疑將不斷利用北冰洋的中部水域和“西北航道”。不過新航線冰況的季節性變化,缺少精確的導航圖和輔助設備,搜救距離越來越遠,這些都會增加北極作業的風險。

這裡的重點是,對環境產生影響的並非是中國對北極本身的經濟野心,而是普遍性的經濟活動。與其他高度繁忙的航道一樣(馬六甲海峽的事故比任何其他航道都多),制定規則並執行規則是必不可少的。就這一點來說,最近生效的“極地水域船舶航行安全規則”(Polar Code)可以作為減少北極運營風險的第一步。

儘管北極地區融入全球經濟似乎不可避免,而且中國這樣的大國無疑會尋求從北極的物質財富和戰略價值中獲益,但北極國家仍需繼續負起責任,當好這一地區恪盡職守的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