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中國與新型全球領導力

2018-02-08
S5.jpg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去年10月份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報告時如是說。當中國與外部環境都面臨巨大的轉型挑戰和不確定性時,這句話恰逢其時。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證實了其獨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模式的聚合效應。習近平充滿信心地重申,堅持走這條道路符合中國的根本利益。一黨專政帶來的強大政治意願、延續性與效率確保了長期計劃與改革的高速持續推進,儘管這一進程給真正多元化和民主發展帶來了負面效應。

雖然習近平這份報告的主要聽眾是國內群體,但它同時也涵蓋了中國將扮演一個更大全球角色的理念。習近平思想的主旨之一“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完美地概括了這一點。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旨在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新口號將給中國和世界帶來什麼變化?

通向領導之路是少有人走的路

習近平是後鄧小平時代最熱心於擺脫“韜光養晦”理念的中國領導人。其標誌性功績,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絲路基金和亞投行,彰顯出中國在提供公共產品方面日益提升的能力。習對於多極的金磚國家、G20、上合組織和亞信會議的支持顯示出他對新地區/全球經濟與安全布局的熱忱。

美國總統特朗普視傳統全球領導者角色為無端失衡的負擔,而美國對於承擔這一角色明顯勉為其難。有鑒於此,中國正面臨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伴隨着對外投資與連通項目的穩步推進,中國正在贏得各國讚譽與全球影響力,而美國卻因其言行與盟友和夥伴漸行漸遠。這或許會為中國獲取全球領導地位開闢出一條道路,但這條道路不會是一片坦途,雖然變化中的地緣政治形勢或許對中國有利。在某種程度上,特朗普的言論顯示出,過往美國領導人在強化美國全球主導地位時在維護美國人民和美國經濟利益方面作出了妥協,而這或許對中國不無啟發。

習近平為中國描繪出一幅到2050年左右成為全球領導者的宏偉藍圖,但目前仍不清楚從現在開始到那時為止的情況是否會令中國實現成功轉型。而鑒於日益複雜的國內需求,中國是否能集中所需資源維持全球領導力也有待檢驗。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要問中國是否願意承擔全球領導者的角色;即便願意,它會接受以何種代價扮演這種角色;它又是否準備好了長期扮演這種角色。

所有夢想都生而平等?

習近平的報告在描繪中國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願景時充滿了撫慰人心的話語,堅稱中國夢與其他各國人民的夢想緊密相連。習近平強調,與發展現代化和實現國家統一一道,維護世界和平、推動共同發展是中國的三項歷史使命。中國致力於增加對最不發達國家的援助,幫助彌合南北發展差距,支持多邊貿易體制,支持聯合國,呼籲改革全球治理體系以賦予發展中國家更多話語權,所有這些都值得肯定。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有能力推動南方發展中國家陣營的事業。但作為擁有巨大潛能並決意成為世界第一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當它最終躋身北方發達國家陣營後,中國還會持續致力於推動發展中國家議題么?

鑒於其推動政策、基建、貿易、金融和人員連通性的願景,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將有助於促進全球化進程的發展。追求開放與發展的國家政策同樣受人歡迎,但當私營部門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時,中國經濟卻繼續以國有企業主導,而國家產業計劃依然舉足輕重。特朗普2017年11月在越南峴港參加APEC會議作演講時抱怨過這一點。國有企業是中國“走出去”戰略的排頭兵,在海外積極推動實施“一帶一路”倡議項目。中國國有企業與政局動蕩、高投資風險國家的合作與迫使這些國家出台更具商業邏輯決策的改革背道而馳。這凸顯出政治思維凌駕於市場考量。對於那些貧窮、戰火紛飛、很難吸引到外資的國家來說,這是好事,但這同時增加了中國承受壞賬的潛在風險,也很可能迫使北京採取措施降低成本並確保能夠收回投資,而這又可能引發投資目的地國的強烈反彈。

手段與目的同樣重要

習近平的報告還提到了中國致力於在創新領域成為全球領導者,但中國必須認識到,達成這一目標的手段同樣重要。因此,“所有手段皆為公平遊戲”的原則應當被摒棄。北京應當確保中國企業,包括國有企業,遵守知識產權和競爭法,並避免強迫外國公司為換取市場准入而讓渡技術和其他專利商業機密。雖然存在國家安全考量,但中國公司的反競爭性商業行為和得益於國家支持的不正當優勢給中國的海外併購帶來了負面影響。遵守成規對於促進對等待遇來說至關重要。

北京承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憑藉一己之力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這顯示出中國政府願意與其他國家合作解決問題,尤其是在應對如恐怖主義、流行疾病和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挑戰領域。它呼籲各國建立夥伴關係而非結盟,支持摒棄針對第三國的冷戰思維。中國的超道德外交政策和不干涉原則意味着中國反對也不會參與政權更迭,哪怕是在實施“保護責任”的借口下。但當面對失敗國家或正在失敗的國家時,中國的這一立場依然會保持不變么?

中國絕不尋求霸權或擴張的莊嚴承諾得到了世界的普遍讚譽,但中國在南海地區爭議海域持續修建人工島的報道引發了沿海鄰國的不安。市場准入、對外投資和旅遊業正日益成為中國不斷拓展的經濟手段,而這些經濟手段可以被用來對其他國家的外交政策施加影響力——如果不是脅迫的話,這或許與中國宣揚的反對恃強凌弱的理念背道而馳。對於能源、原材料、技術和市場的需求正在將中國的經濟利益全球化。北京會採取何種措施保護這些利益呢?

總而言之,習近平的十九大報告描繪了中國在世界舞台上扮演愈發具有積極建設性角色的、振奮人心的機遇。然而,作出這些貢獻並非毫無挑戰,中國如此這般努力背後的方式與動機將一直備受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