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尹承德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

對華關係:美外交政策主要亮點

2017-11-09
S3.jpg

11月8日,特朗普總統應習近平主席之邀將開啟訪華之旅。這是中美兩國元首繼4月佛羅里達海湖莊園會晤、7月漢堡G20峰會期間會晤之後,年內交往三步曲的壓軸戲。此訪將進一步從戰略上增進兩國和兩國元首的相互了解和信任與友誼,取得實質性成果,推動雙邊關係邁上新台階。

鑒於特在競選期間和入主白宮之初,多次顯示了對華超強硬態度,國際輿論普遍認為他當政後中美關係將發生較大挫折甚至可能倒退。現在半年多過去了,事態發展與之相左,中美關係出現了歷屆美國總統上任第一年罕見的積極進展。特朗普在歷屆新總統中創造了多個“第一”:第一個在上台不到三個月就邀請中國元首赴美與其會晤,並以此為標誌在最短時間結束了他上台後雙邊關係的磨合期;第一個上台不到一年即訪華,並在年內同中國元首舉行三次會晤;第一個在任內第一年即拒見“訪美”的達賴喇嘛,達賴集團因此抱怨被美當作用完即扔的“擦桌布”,等等。以習特海湖莊園會晤為基礎,年內中美關係取得重要乃至某些突破性進展。“莊園會晤”使兩國元首建立了個人友誼和良好的工作關係,特朗普稱他同習近平主席建立了“非凡的友誼”,相處“非常愉快”,這是很不尋常的,為兩國關係的良性發展奠定了政治基礎。兩人宣布兩國建立四個高級別對話機制,制定了加強雙邊經貿關係的“百日計劃”,這是前所未有的。各個對話機制都卓有成效地進行了首輪對話,“百日計劃”取得了預期的成果,推動雙邊關係得到全面提升。這些為兩國關係行穩致遠開了一個好頭。

中美關係的積極變化反映了特朗普在涉華問題上發生了兩大轉變,一是他的對華認知從主觀性淺層次到客觀性深層次的轉變,二是他對華政策由非理性的感情衝動型到建設性務實主義型轉變,因此特朗普從對華比前任更強硬變為比前任更友好。這種轉變是由多重因素促成的。

其一,修好對華關係同其“美國第一”的施政理念相契合。中國經過近40年快速發展,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都已躍升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國,中美關係是影響美國發展與安全全局的主要外部因素。特別是兩國在經濟上高度相互依存,結成了誰也離不開誰的利益共同體。據美國商會統計,中美整體經貿關係為美國提供了約260萬個就業機會和5600億美元的大市場。中國以美元為基礎的龐大外匯儲備和購買1萬多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對維護美元的國際基礎貨幣地位和平衡政府預算至關重要。特朗普要實現“美國第一”的目標,離不開同中國的合作。

其二,中國正確政策的感召作用。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打破了“強國必霸”的歷史舊律,跳出了同守成大國爭鬥的“修昔底德陷阱”。習近平主席親自向特朗普總統闡述中國的和平國策,強調中國崛起不會對美國和任何其他國家構成挑戰和威脅,只會為其繁榮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同時,中國對特朗普在特定時間對華過激以致挑釁態度保持戰略定力,冷靜以對,沒有針鋒相對以牙還牙,而是作出有理有利有節的回應,既堅持了原則立場,又給特朗普留面子。這些有利於推動特朗普迅速正面調整對華立場。

其三,特朗普創造政績的需要。特朗普在外交上強調“美國第一”,推行有失偏頗的政策,四面出擊,同包括盟國在內的諸多國家關係惡化,外交施政基本乏善可陳,引起國內不滿。為挽回影響,突顯其治國能力和政績,需要製造外交重點、閃光點。選擇改善同世界第二大國中國的關係就成了其“外交突圍”的主要着力點。

其四,特朗普是純商人出身,為美國政壇的非建制派,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色彩較淡,對堅持和平發展的中國崛起成見較少。

特朗普政府發展對華關係有一個良好開局和起點。但毋庸諱言,在他任內中美關係也不會一帆風順。美髮起對華貿易調查和推出南海巡航年度計劃就可能對中美關係造成衝擊。特朗普作為美國統治集團的代表,不會根本改變對華“接觸加遏制”政策。但促使特朗普修好對華關係的主客觀因素不會消減,在其任內中美以合作為主和兩國關係將好於其前任的態勢不會改變。中美關係總體向前向上發展的勢頭將繼續並可能進一步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