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吳心伯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美國研究中心主任

實現與美國的「相互調適型」互動

2017-03-27

中美領導人將於4月舉行會晤的消息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事實上,特朗普執政後,中美對接工作早已陸續展開。2月10日習近平主席和特朗普的通話交談,標誌着特朗普執政後中美高層交往正式啟動。隨後,雙方高層官員通過會面和通話等形式開始對接。

S4.jpg

儘管如此,雙邊關係具體如何展開還有待觀察,我們對特朗普執政帶來的挑戰要有清醒認識。首先是特朗普團隊的對華態度和處理對華關係的方式。特朗普團隊總體上在對華問題上持強硬態度,而且這種強硬態度在不同層次上覆蓋了經貿、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領域。不僅如此,特朗普執政團隊新手較多,對情況不夠熟悉,喜歡不按常理出牌。對華強硬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變化會導致特朗普執政初期雙方對接的困難,妨礙在兩國外交團隊間形成有效的工作模式。

其次是經貿領域的挑戰。特朗普經濟政策的實施將對中國經濟和中美經貿關係產生廣泛影響。特朗普對美國經濟的刺激措施和美元加息將使美元更加強勢,增大人民幣貶值壓力,加快資本從中國外流;其重振製造業政策將導致部分在華美資迴流本土。更重要的是,特朗普政府在貿易問題上預期採取的強硬行動將加劇中美貿易摩擦,並有上升為貿易戰的風險。在投資方面,特朗普也可能基於所謂“互惠”原則,要求中方擴大對美資開放,並以限制中國對美投資作為槓桿。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包括“網絡商業竊密”)也可能成為特朗普在經貿方面對華施壓的着力點。

最後是安全領域的挑戰。特朗普政府信奉“以實力求和平”原則,決心加大國防投入,提升美國軍事力量,有可能導致美國對華軍事優勢進一步擴大,使中國在西太平洋面臨來自美國更大的軍事壓力。同時鑒於其執政團隊中鷹派軍方人士較多,有可能推動美軍在南海採取更加咄咄逼人的軍事行動,加劇中美在南海的對峙。如果中美之間(或中日之間)在東海、南海等地發生危機事件,美方有可能採取強硬和激進行為,增加雙方軍事衝突的風險。特朗普政府有可能對朝鮮採取強硬措施,也會加劇中美之間的摩擦。此外,由於特朗普政府在西太平洋對中國採取離岸制衡政策,它將鼓勵日本發展軍事力量,加強對華牽制,而以安倍為代表的右翼保守勢力也會趁機加速提升日本軍事能力,強化在西太平洋制約中國的戰略態勢。這不僅意味着中日關係將總體上保持冷淡和僵持狀態,更意味着中日之間在海上發生危機事件的風險增加。

從以往經驗看,中美互動大致上有三種模式:一是相互調適型,中美以謹慎和務實的方式開展互動,在互動過程中各有主動,相互適應,相互調整,推進合作,避免衝突,形成一種良性的工作模式。

二是衝突型,雙方秉持並堅持推進一系列相互抵觸的政策目標,不願意作出必要的妥協和調整,或相信能夠迫使對方作出妥協和調整。兩國關係衝突不斷,在缺乏進行良好溝通能力和意願的情況下,雙方的協調行為主要表現為發生衝突時的止損努力,這是一種消極的工作模式。

三是主動-被動型。強勢一方主導雙邊關係的議程設置和交往方式,弱勢一方無意願或無能力爭取平等的互動態勢,而是選擇在互動過程中通過博弈來推進己方的利益目標,且強勢一方也能對弱勢一方的利益予以適當照顧,兩國關係能夠避免大的衝突。這種工作模式下,雙方有良好的溝通和穩定的互動預期,兩國關係可預見性強,但缺乏平等性。

上述三種互動模式在中美關係發展的不同階段均有所體現。在當前新形勢下,中國應爭取使“相互調適型”成為兩國間互動的基本模式。特朗普執政有很多新特點,這對中方管理中美關係提出了新挑戰。但與過去相比,今天的中國在處理對美關係方面擁有更多的資源、更加豐富的經驗和更強的戰略運籌能力。

要處理好特朗普執政時期的對美關係,首先要積極研究、接觸和影響對方,爭取中美關係較快和較為平穩的過渡,但也要根據中美之間“不打不相識”的情況,做好充分的鬥爭準備。特朗普政府對華政策尚在形成中,其出發點應該不是要搞壞中美關係,而是從中最大限度地謀取利益。但如果美方胃口太大,或處理雙邊關係方式不當,中方必須堅決回擊,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能夠推動對方的政策調整。

在與美國新政府的關係步入正軌之後,還要注意在互動中不斷引導對方。特朗普要“使美國再次偉大”,離不開和中國的經濟合作,經濟上的“互利共贏”是特朗普時期推動中美關係發展的重要抓手,在此基礎上形成務實的合作夥伴關係是可以期待的。在此過程中,中方要積極提高中美關係的品質,使雙邊關係發展更好地體現“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贏”原則,繼續推進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構建。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