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崔立如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前院長

中美關係進入重要歷史過渡期

2016-01-20

中美關係涉及的問題很多,也非常複雜,歷來見仁見智。要認識中美關係,首先得認識大形勢。什麼是大形勢?

一是整個國際形勢發生變化。現在進入多極化時代,簡單講就是冷戰之後美國一家獨霸天下的態勢已經不再,更多的力量中心崛起了,世界權力擴散,失序、失衡的狀況到處可見。大的趨勢是有了更多的參與者,關係變得更複雜。又競爭,又要合作,利益很多方面捆綁在一起,相互之間的競爭變得更激烈。

今後發展大方向是什麼呢?恐怕大家還得都在地球上過,要想辦法和平相處。能打大戰的當然是大國,但是大國之間打起來,恐怕大家都沒有好處。用常識判斷,通過戰爭所得可能還不抵所失,所以大國之間一般不會輕易動武,這是大形勢。

中美之間的大形勢是什麼樣子呢?是老大和老二的關係,這是一個轉折性的變化。中美關係發展演變三四十年,起伏不斷,但始終向前走,沒有改變方向。今天形勢有些不一樣了。一個核心問題是,美國日益擔心中國會挑戰它的主導地位。這是最大的變化。中國以前沒到這個地位,以前是蘇聯的角色。蘇聯解體以後,美國在尋找下一個主要挑戰者,曾經要鎖定中國作為潛在對手,911以後,主要目標成為反恐。此後,中國發展更快了,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受挫,中國起勢仍強,中國就變成一個主要戰略對手,這是一個大的變化。

美國一旦找到了主要的戰略對手,它的主要精力、資源、戰略目標都會對着你來,如果美國不是突然衰敗的話,這個態勢不會輕易改變,我們現在看到的中美關係緊張就是這麼一個大態勢決定的。這幾年中國GDP超過日本以後,還是迅速地節節上升,現在已經是日本的兩倍多。經濟總量跟美國距離在不斷縮小,這個態勢意義重大,是美國擔心的事情。這是第一個態勢。

第二個態勢,由於冷戰之後十多年,美國一家獨大,大體上是擴張過度。奧巴馬上台後一個基本戰略思考就是要收縮,當然它收縮的同時要避免受國內孤立主義過度影響。多數人還是要維持美國的霸權地位或者主導地位。但是它整個攤子鋪得太開,力不從心了,從兩場戰爭撤走,把重心往亞太轉移,這是美國的戰略收縮。

與此同時,中美關係的態勢發生重大變化。以前長時間內,中國一直是防守型、反應型,我們一心一意搞經濟建設,不是我的事不管,有點不大不小的事盡量息事寧人。國際事務整個態勢,不管是全球、亞太,基本上是美國主導。

這些年我們發展起來以後,格局發生變化。也就是在美國維持或有所收縮的狀況下,中國的對外關係是擴張的。首先是經濟擴張,我們講“走出去”,現在“一路一帶”、“西進”都是擴張。當然這個擴張跟以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擴張不一樣,我們希望造成互惠共贏的效果,但態勢是擴張的。

這在經濟上最為明顯,周邊大多數國家最大的貿易對象國都是中國,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現在大力打造的互聯互通,就是重大戰略舉措,把我們的發展和周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一路一帶”將互聯互通延伸到整個西部。亞投行是中國在周邊的一個大動作,跟以上所說都有關係。在這個擴張之前,像上合組織、金磚國家、金磚銀行和亞洲相互協作和信任措施會議(亞信)等等,實際上都是中國整個外交以經濟為主導往外擴張的發展。

外交由防守型、被動反應型變成主動的營造,這又是一個重大轉變。中國主張的是合作共贏,但在大國關係的戰略態勢上,這是一個今非昔比的變化,美國不能不關切。亞洲再平衡戰略是奧巴馬上台以後提出的,大家都覺得這是美國對着中國來的東西,猛批美國要對中國搞遏制。其實從戰略態勢演變來看,這是美國對中國發展、上升、擴張的反應,說明美國要重新調整。再平衡是什麼呢?就是原來的平衡打破了,美國得作調整,重新建立一種平衡。目的是繼續保持它在亞太的主導地位。

為什麼現在要提大國外交?

大國外交描述了一個現實,就是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一個主要的大國,外交不能再像以前力量尚弱的時候,只是埋頭在國內經營自己的事情。現在是對周邊、亞太、世界事務,越來越深地介入,中國發展的影響不斷外溢,日益呈現擴張的態勢,參與地區和全球秩序的設計、塑造。稱為新時期“大國外交”,實際上是中國外交與自身發展地位相適應的轉變。

中美之間的競爭變得突出起來。原因很簡單,一個是中國力量變強。還有一個是,長期以來中美關係發展主要是經濟上的捆綁,但是政治和安全上的關係並沒有發生同步的改變,實際上形成了一種不平衡的二元結構。政經分離發展,這是長期的基本態勢。

美國學者蘭普頓前幾個月提出中美關係的“臨界點”問題。這個臨界點指的是中美關係可能將從以合作為主導轉向對抗。當然,現在還沒到臨界點,但在接近,他認為這種情況非常危險。蘭普頓的這個看法有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美關係面臨的新形勢:中美關係發展這麼多年,儘管起起伏伏,甚至有過大的危機,但是沒有真正出現過可能改變方向的嚴重擔憂,而現在人們開始擔心方向性問題。

最近這幾年人們大談修昔底德陷阱,美國人中這類論調也越來越高。在南海和東海的爭端中,美國頻繁介入,造成中美之間的摩擦和緊張,認為中美兩國發生對抗難以避免的擔憂在上升。

這種局面是過去40年所沒有的。這是中國提出建設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主要背景。建設新型大國關係的思想事關中國和平發展進程和中美關係的未來。所謂新型大國關係最基本的東西是什麼?就是“不對抗”。人們把現在中美關係中的競爭稱為崛起大國挑戰守成大國,即便如此,兩國對抗還是可以避免的。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時代變了,大國關係不同於以往,修昔底德陷阱的歷史經驗可以作為借鑒,但絕不應是中美關係的宿命。

顯然,美國人對新型大國關係提法是有保留的,但贊同“不對抗”的思想。美國現在不願意放棄既得利益和主導地位,因此對“相互尊重”這一條不作回應,實際上是不接受。合作共贏是一個高目標,或理想的目標。中美關係可以有局部合作共贏,但就整體關係而言是較遙遠的事。整體關係上中美現在處在一個競爭凸顯的階段。去年以來,中美關係緊張一直在持續,對中美關係發展方向的疑問越來越多。

美國的心結是什麼?就是認為中國要挑戰美國的領導地位,首先是在亞洲地區取而代之。當然美國的心結不是那麼容易打開的。正是意識到中美關係發展方向上可能有改變的危險,所以提出要重新把它引向積極的、建設性發展道路上去。

習近平主席訪問美國與奧巴馬總統長談,全面闡述了中國內政外交大政方針和目標,試圖開釋美國對中國戰略意圖的懷疑。至於是不是打開了奧巴馬的心結,這個不好說,但是至少在一些方面緩解了美方的疑慮。

奧巴馬現在國內面臨保守派巨大壓力,需要對中國示強。不光是在對華方面,在烏克蘭、俄羅斯、中東等地區問題處理上都被指責為軟弱無能。這是影響奧巴馬政府當前對華外交態勢重要的內外背景。國際上普遍認為習近平主席是一個強勢的領導人,這更加重了美方對中國的擔憂。所以,習近平在這個節點上訪美,中美兩國領導人之間進行深入坦誠的交談,雖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是有助於兩國在重大問題上避免草率的誤判和決定,這對於兩國關係大局的穩定是非常重要的。

當前中美分歧的兩個大問題,一個是南海問題,一個是網絡安全問題。在習近平主席訪美之前,因為這兩大問題,中美關係的氣氛相當不好。正因為如此,習近平主席按計劃訪美更有其必要性,也反映中美關係的成熟。

美國對華政策的主導面還是要穩定中美關係,雙方都希望習訪能成為促進中美關係穩定發展、並向外界釋放出正面信號的國事訪問。我們看到的結果是,在當前分歧最大的網絡安全問題上,取得部分成果。

網絡空間安全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新的領域,被稱為安全第五域(前四域是陸、海、空、外太空)。一段時間以來,中美在網絡安全領域裡矛盾非常尖銳。習訪時,中美在網絡問題上達成五點共識,這是兩國關係上的一個重要突破,緩解了緊張,也反映中方認識上的某種轉變。中美雙方在網絡安全方面開展合作,對未來網絡空間的雙邊和多邊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中美要確保“不對抗”,處理好網絡空間的安全問題至關重要。這就需要建立某種大家都遵守的基本行為規範架構。

另一個人們關注的焦點南海問題,看來去年習訪時沒有談攏,公開報道說雙方坦率交換了意見。

中美的分歧根本上講,是中國捍衛國家主權和海洋利益與美國要維護其在亞太的既得利益和主導地位的矛盾,折射出中美雙方在新時期戰略競爭的核心問題。奧巴馬的多邊主義外交是形式上的改變,維護美在亞太地區主導權的實質沒有變。所以,南海問題在短時間內不可能解決,要準備長期的博弈。

去年習主席訪美的基調是,尋求雙方利益的匯合點,加強務實合作,妥善處理分歧,避免衝突對抗,這有助於保持中美關係大局的穩定。目前中美關係進入重要的歷史過渡期,儘管互利合作方面仍大於分歧方面,但戰略競爭的態勢明顯強化,很多問題都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因此,在相當長時期內,加強風險管控與危機管理機制建設至關重要。當前,這尤其成為中美髮展兩軍關係的共識和首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