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陳天宗 前美國駐亞洲開發銀行代表

生活方式病:中美面臨的共同挑戰

2016-12-15

空氣中瀰漫著興奮,數百患者代表、研究人員、投資者和決策者11月份在美國金融首都齊聚一堂。他們有一個清晰的議題:為挽救生命,加快改善美國的醫學研究體系。

S7.jpg

影響我們世界的已知疾病超過一萬種,但可以有效治療的只有500種。“Faster Cures(更快治癒)”年會的與會者們的共同目標對中美兩國都很重要,那就是,促進必要的合作,加快醫學進步,改善健康狀況。非盈利組織Faster Cures是獨立的經濟智庫米爾肯研究所的一個中心,筆者是這個無黨派智庫的第一個亞洲研究員。

在亞洲,政府的主要注意力仍然是警惕傳染病,如登革熱、霍亂、瘧疾,以及寨卡病毒這樣的新威脅,或者是中國的非典病毒是否有可能死灰復燃。但面對日益增加的關係到中國人健康與福祉的“非傳染性”威脅,合作與承諾也是必要的。

這種威脅就是所謂“生活方式病”的流行。糖尿病、肥胖、高血壓和心臟病從未如此大量地影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居民的健康。飲食的改變,日益城市化,久坐不動的生活,就像在美國一樣,都促使中國和亞洲其他地區這類非傳染性疾病的患病率提高。

S8.jpg

過去30多年,由於公共衛生專家重視傳染性疾病,亞洲發展中國家已經降低了死亡率。兒童死亡率也在下降,更多新生兒和母親在分娩中存活下來。占亞洲人口絕大多數的印度人和中國人壽命在延長。

然而,這些國家以及其他國家還必須重視與生活方式有關的健康隱憂。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隨着亞洲變得更富裕,糖尿病和心臟病顯著增多。甚至在柬埔寨、老撾和不丹一些中國最貧窮的鄰國,生活方式病也損害着人們的健康。

米爾肯研究所亞洲中心最近的一份報告表明,營養不良和肥胖在亞洲大部分地區形成嚴峻的公共衛生挑戰,給公共衛生體系帶來負擔,並給後代造成巨大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凸顯了這種挑戰。根據2016年3月的報告,全球患糖尿病的成人從1980年的1.08億增加到4.22億,其中包括中國和日本在內的西太平洋地區佔了1.31億。

如果仍對這一趨勢不加干預,到2030年糖尿病就將成為世界第七大殺手。

六成美國、英國甚至澳大利亞的成年人現在屬於超重,發展中的亞洲也有相當多的人超重。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在東南亞,居首位的馬來西亞37%的人超重,其次是泰國,為31.6%。從糖尿病患者比例看,馬來西亞現在也已經超過了美國。

政府、商界、開發銀行以及援助機構通過解決亞洲基礎設施的缺陷,如供水、衛生和垃圾管理設施不足,幫助減少了傳染性疾病的傳播。現在,它們必須合作應對日益嚴重的生活方式病的挑戰。

在幫助中國和美國消費者了解不良飲食習慣和運動及體力活動的減少給健康問題帶來的後果方面,公共衛生教育將發揮關鍵作用。必須讓人們既能獲得良好的營養,也能了解什麼是良好的營養。

S9.jpg

美中兩國的企業也必須為產品和服務給人們帶來的健康後果負起更多責任。餐館和食品供應商自願提供熱量信息和小份食品選擇,這會使負責任的企業獲益,也許還能預先規避高成本的政府授權和標識要求。

在聯合國17個新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有一項是確保健康的生活,增加所有年齡段的人的福祉。要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健康生活方式目標,必須包括清除減緩醫學進步的障礙,改善醫療保健的效果。

正如最近的Faster Cures會議突出強調的,要對健康結果產生影響,就需要促進跨部門協作,需要培育創新文化,讓患者成為照顧自己的夥伴。

醫學研究和醫療保健服務有可能複雜、低效、資金不足。

在美中兩國,公共、私人和非盈利部門的領導人必須採取加快對傳染病和生活方式病作出更有效反應的政策方案。這樣做會使持續的增長與繁榮更平穩,為更健康富裕的世界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