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鍾偉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當下中國切勿輕犯兩個錯誤

2016-08-05

進入21世紀之後,人類並沒有迎來一個更美好的和平、發展新世紀,相反,世界上各種政治、社會衝突不斷,安全危機和經濟危機頻現。中國正處於和平崛起和實現“中國夢”的關鍵十年,在當前國際格局下,面臨的安全形勢和經濟局勢也有顯著變化。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中國夢”和“一帶一路”,並反覆強調改革開放與和平崛起的決心,表示願意為全球命運共同體的未來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S1.jpg

隨着中國面臨的內外部環境日益錯綜複雜,中國在對外關係和經濟轉型中,應努力避免犯下兩個錯誤:

一是中美持續安全競爭難免,但切勿使兩國之間的風險管控瀕臨失控。

中美關係也許是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儘管中國提出發展新型大國關係,習近平也強調中國不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但目前兩國戰略互信的現狀不能令人滿意。看起來,在中國和平崛起的過程中,中美可能難以避免持續的安全競爭,但切勿使中美之間的風險管控存在面臨失敗的巨大不確定性。

首先,不要陷入經濟全球化有助於弱化甚至消除衝突的幻覺。隨着全球化的推進,中美經貿投資關係密切,不少學者認為中美之間已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程度。這種認知可能值得懷疑。迄今為止,並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能證實,全球化和經貿交往有助於弱化持續的安全競爭。或者說,即便我們承認中美之間經濟交往密切、互補性強的現狀,這種現狀也並不能作為中美在傳統安全領域一定不會陷入衝突的保證。如果一國相信修昔底德陷阱不可避免,如果一國誤算甚至相信衝突或戰爭的未來紅利遠高於管控分歧漸進互信的現實紅利,那麼風險管控是否會失敗仍然令人擔憂。

其次,安全競爭構成了和平崛起的不可或缺的保障。看上去,中美之間是美國以攻擊型現實主義遏制中國的道義現實主義,而風險管控是否會有疏漏,取決於兩國之間持續的安全競爭。中國經濟、社會和政治能否承受住持續高強度的安全競爭的過程,差不多也是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逐漸意識到國強必霸思維定勢的局限、逐漸接受中國和平崛起這一事實的過程。大國競爭除了指望自身足夠強大、少犯錯誤之外,幾乎沒有其他可指望的。如果中國難以承受高強度的傳統和非傳統安全競爭,也就難以實現“中國夢”和大國崛起。

再次,艱難發展的新型大國關係和激烈交鋒的安全經濟並存,會使中美都對雙邊現狀和既有政策產生焦慮甚至不滿。如基辛格所言,當和平成為必然和首要的選項之後,其他政治和經濟政策會受到嚴重製約,進而可能會存在突破制約的政策焦慮和衝動。中國是否既有能力承受持續的安全競爭,並保持相對均勢,又勿使風險或危機管控失敗呢?在這種艱難平衡中,對外作好經貿投資交往,對內搞好增長轉型,是相當困難的。

二是中國進入經濟新常態後,切勿低估維持中高速經濟增長的決定性意義。

首先,發展幾乎是決定一切的硬道理。人類自進入城市化和工業化以來,享受到文明富足生活的人口甚少。儘管許多學者喜歡討論後發優勢,但二戰以來,人均GDP徘徊在1萬美元並且人口過億的國家,只有巴西和墨西哥。其他邁入富國行列的經濟體幾乎都是小型開放經濟體。如果中國經濟能夠維持中高速增長,那麼大約2020年,由於中國的加入,全球享受到城市化和工業化文明富足生活的人口可能會翻番。如果中國經濟總量是美國的一半,那意味着只有中國將經濟增速維持在兩倍於美國的水平,中美之間的絕對差異才不會被拉開,這意味着與“中國夢”相對應的最低經濟增速應在約5%。

其次,發展是維持公眾信心的硬道理。隨着2010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行,通貨緊縮局勢嚴峻,政府和民眾的信心遭遇較大挑戰。無論GDP論也好,L型增長也好,經濟新常態也好,供給側改革也好,都極其重要。但中國經濟保持穩定中高速增長的現實和預期,才是凝聚信心的關鍵。脫離了政府財力的增長,企業盈利的增長,居民收入的增長,要激發和凝聚信心必然事倍功半。

最後,發展是漸進解決而非激化問題的硬道理。中國漸進雙軌制改革的思路,是以增量優化來覆蓋存量問題。如果經濟未能維持中高速增長,那麼社會矛盾激化,激進思潮甚至民粹思潮發酵的可能性將上升,並給落實中共十八大以來的各種經濟政策帶來更大挑戰。唯GDP挂帥不足取,經濟新常態難免,但切勿低估中高速增長的決定性意義。中國經濟沒有大塊頭硬實力,就難以形成凝聚力和對既有政策的信心,更難以承受大國之間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