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秦曉鷹 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基金會研究員

「十三五」:中國決策層的新共識

2015-11-20

最近一段時間,“十三五”這個特定名詞在中國內地媒體中的使用頻率很高。而另一個同樣有高使用頻率的名詞是中國國家主席的名字“習近平”。

135.jpg

一位專家風趣地告訴我,如果把“十三五”與“習近平”聯繫在一起,就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和理解中國。我很詫異,問為何?他一語道破:自習近平掌舵中國以來,他最富感召力的施政方針和最響亮的口號就是實現“中國夢”,而中國十三五規劃的基本目標恰恰就是要初步實現“中國夢”。不久前正式公布的中共中央對十三五規劃的建議書寫得明白,中國執政黨立下誓言,從2016年起,在確保中高速經濟發展的前提下,經過五年的持續努力,在這個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政黨成立100周年之際,讓7000多萬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從而實現全國範圍的脫貧,建成小康社會。

寫上面這些話時,我多少有些擔心,在一篇文章中引用那麼多中國政治生活中特有的術語和詞彙,可能會給讀者帶來理解上的困難。但我實在無奈,因為如果不用不寫不懂它們,你幾乎就拿不到了解中國發展的“入場券”。

毫無疑問,中共作為執政黨對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這種責任在國家治理上的突出表現就是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對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各項事業的拓展集中施加一次巨大的影響,即搞一個總結以往設計未來的五年規劃。一些西方經濟學家對中國每隔五年就要制定對全國具有一定約束性和指導性的規劃非常欣賞,認為這是中國經濟發展迅速的一個重要因素。有的人甚至覺得這是解開中國迅速崛起之謎的一把鑰匙。

其實,中國的五年規劃並不神秘。它的出現和延續至今,印證和記錄了這個國家不平凡的發展歷程。第一個五年規劃始於1951年,終於1956年。制定這個規劃的初衷是當時的新中國要向蘇聯學習。“一五”初戰告捷,只可惜,從那時以後,由於決策者在治國理政方面越來越脫離國情,加上後來十年文革的大折騰,每五年就制定一個的五年規劃或因朝令夕改而胎死腹中,或因無人問津而名存實亡。

真正改變這種經濟上指揮失當、騰挪無序狀況的,是在鄧小平先生推行改革開放國策之後。從“六五”到將於今年收官的“十二五”,中國政府認真制定和有效實施了七個五年規劃。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經濟成就,都與中共利用自己的政治優勢,不間斷地制定符合國情的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發展規劃分不開。

然而,隨着經濟的迅速發展,特別是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瞬息萬變,中國政府不但將原來的“五年計劃”更名為“五年規劃”,以顯示經濟目標設計與管理上更具靈活性。尤為重要的是,在制定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時,習近平領導的中央開啟了以一項規劃為支點強力撬動中國經濟改革的先例。筆者看到中共最高決策層至少在兩個方面己經取得具有決定意義的高度一致的認知。

第一是決策層己經認識到,第一輪中國改革的紅利已經釋放完畢。中國己經進入了一個必須塑造嶄新經濟結構的發展階段。在這個新的發展階段,必須確定新的發展理念,這就是習近平所說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理念。這五大理念如果貫徹得全面徹底,中國就能夠避免滑入“中等入收陷阱”。

第二是中共高層已經充分意識到,在投資與進出口貿易對經濟的拉動變得疲軟乏力的今天,中國社會的內需仍然有着巨大的施展空間。中國遊客在世界各地,特別是在發達國家狂購日用品奢侈品的現象,以及每年“雙11”用網上搶購方式生生打造出一個購物狂歡節的現象,都在極大地刺激着為經濟下行而苦惱的中央政府。市場經濟的諸多亮點和諸多教訓有力地教育和啟發著中國決策者:今天,必須用中國公眾消費水平與質量的升級來倒逼、力促中國經濟和中國產業的升級!

從中共中央對“十三五”規劃的兩大共識中可以看到,中國政府將在未來五年中以民生為本,強力推動經濟的重大轉型和重新整合。從這個角度看,“十三五”也會再一次驗證中國執政黨的智慧與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