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中國互聯網「防火牆」:滿足國家和6.32億網民需要

2015-02-26

 在中國生活的人一直以來都搞不懂,(海外)對“防火牆”和“審查”的說三道四,或是歇斯底里,到底是為了什麼?

常看西方報紙,特別是《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的人會得出這樣一種印象:無論上國內還是國外網站,中國公民都退縮在對互聯網接入和使用的嚴格限制下。中國政府試圖用這種方式,讓人民與世隔離、愚昧和順服。

沒有什麼比這錯得更離譜了。這不是否認中國網絡防火牆的存在,而且它的確在不斷收緊。但要說的是,主要由於強大的政府支持,對所有中國公民來說,互聯網在中國已成為私人與公共交流、信息採集、買賣交易的龐大、開放、內容豐富的平台。無論在私人領域還是公共領域,其發揮的功能與在美國、日本和歐洲並無二致。

那為何外國(尤其是美國)的看法與現實差異如此巨大?這不難解釋。因為後面所列的原因,谷歌、Facebook、推特這些多數美國人使用的主要網絡服務和社交平台,在中國還無法登陸。

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這些大公司是互聯網同義詞。這種認識很容易導致(特別是被外國媒體有偏見的報道和評論誇大後)一種錯誤觀念:如果谷歌、Facebook和推特在中國無法登陸,那麼就意味着中國網民要麼無法接入互聯網,要麼不能使用互聯網不是全部也是大部分的信息、娛樂和交流功能。

但現實並非如此。來自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最新統計顯示,中國互聯網用戶數高達6.32億。也就是說,46.9%的中國公民都是互聯網用戶。2014年上半年的統計顯示,中國網民每周平均花25.9小時上網。更重要的是,中國網民互動性很強,參與網絡調查的比例高達45%,為全球最高。

可能只有不到5%的美國人注意到,中國有自己類似谷歌、Facebook和推特的服務。這些服務有效地滿足中國網民的需求,也迎合他們的口味。這些中國公司有時被簡稱為BAT,即百度(Baidu)、阿里巴巴(Alibaba)和騰訊(Tencent)。這三大互聯網巨頭旗下有眾多子公司,提供豐富的在線產品和符合中國人偏好及需要的服務。

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百度是一家強大的全球搜索引擎公司,它的中文搜索功能和搜索範圍在全球無人能敵。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阿里巴巴,我們都知道,是中國的亞馬遜、E-bay、Paypal的集合體。在香港上市的騰訊創立於1998年,如今僱員達2.5萬人,提供廣受歡迎的類似Skype+推特的社交網絡客戶端微信,目前它的中國用戶達6億,海外用戶1億。

過去20年,尤其是過去10年,中國政府面臨一個選擇:要麼提供一定程度的市場保護和支持,以扶持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這樣的本土互聯網企業;要麼任由中國國內用戶市場被徹底攻陷,中國互聯網企業成長緩慢備受壓制,並可能長期(或永遠)被扼殺。

中國領導人做出了負責而正確的唯一選擇。其結果,無論經濟上、文化上還是社會上,對中國公民來說都是純粹的利好。

當然,中國也有政治和國家安全方面的理由建立防火牆和實行其他限制,包括近期加強了對可以翻牆的VPN服務的封鎖。

我之前曾經評論過(見2014年11月3日《應對外國涉華報道的“幸災樂禍”之禍》),中國政府完全有理由選擇性地屏蔽那些從事敵意和偏見報道,並可能危害社會秩序的西方媒體網站,如《紐約時報》。

建防火牆和管制國外網絡設備與軟件,也是不可或缺的國家安全保障措施。在愛德華·斯諾登曝光中國系統被植入惡意軟件後,這一點不應再有爭議了。《華盛頓郵報》2013年8月30日的報道稱,“文件顯示,美國間諜機構在2011年實施了231起網絡攻擊”。

通過華為事件可以看出,在敏感的國內通信和基礎設施項目上限制或阻止引入外國硬件和軟件,這方面美國也堪稱國際領袖。

但是,正如《華盛頓郵報》2月2日發自北京的一篇報道所證明,中國遭遇了雙重標準。這篇名為《為何全球互聯網使用者都應擔心中國長城防火牆》的文章一開始就煽動性地寫道:“專家認為,堪稱全球最大規模的審查和網絡監控不僅影響中國網民,也成為全球其他地區互聯網用戶的一個潛在擔憂。有關中國正不斷加高防火牆的報道強化了這些擔憂。

“上周,美國商會和在華美國商會等外國商業團體致函中國政府,抗議強制性要求銀行和電信企業採用“安全和可控”IT服務的新規定。換言之,這種服務是中國政府能監控的。而一項執行中的網絡安全審查,包括檢測審計有在華業務的外國IT公司,可能導致限制措施擴大化。”

這篇報道的基調,以及相關外國企業的抗議,都虛假得好像它們是無辜受冤。但如果中國企業試圖把類似技術賣給美國電信和銀行機構,肯定也會面臨同樣甚至更為嚴苛的要求,或者(像華為)完全被禁。

中國對互聯網接入和技術發展所採取的措施,對中國人民的安全和繁榮,對其文化和知識的發展與豐富,都是必要且非常有益的。

對客觀的觀察者來說,這些政策的成功與睿智顯而易見。這些政策及其決策者值得讚揚,而不是被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