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李岩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長

美國選舉生態將如何影響中美關係

2024-01-24
李岩.jpg

當地時間1月15日,美國艾奧瓦州舉行2024年總統選舉初選,由此正式拉開四年一度的大選進程。選舉進程充滿變數,但其對中美關係的影響或相對明顯。從美國不斷加深的政治極化和中美關係過去幾年的演變歷程看,此次大選將給中美關係止跌企穩態勢帶來新的變數。

在美國兩黨惡鬥和民粹主義泛濫的政治生態下,“中國議題”大概率會成為兩黨政客有意操弄的重要話題。從美國民眾的關注點看,通貨膨脹、就業等經濟議題以及墮胎、控槍等社會問題,依然會是選民關注的核心問題。但是,從過去幾次的重要選舉進程看,兩黨政客越來越將“中國議題”與選民關注的話題掛鉤,從炒作所謂“中國搶走美國工人的就業崗位”到芬太尼問題的持續發酵,都是明顯例證。

這次選舉周期中,人工智能技術支撐的“虛假信息”及其“干預美國選舉”似乎正在成為新的炒作點。同時,兩黨操弄“中國議題”無一例外地都是以負面炒作為主,競相展示對華強硬已然成為選舉年的“政治正確”。

2024年大選恰逢中美關係剛剛進入止跌企穩的新階段,上述選舉因素仍然會構成對兩國關係的結構性影響。這種影響顯然已經成為美國對華政策圈的一個重要共識。歐亞集團在其2024年度風險展望報告中指出,全球頭號風險將是“美國反對美國”,拜登今年保持與中國“解凍”的努力在政治上會更加困難。

可以預見的是,中美關係的複雜性與美國政治極化,這兩大現象很可能會長期並存,並在一定條件下時不時地產生共振性影響。具體而言,選舉主導下的美國政治生態可能從三個角度對中美關係構成新的衝擊。

一是國會的極端性舉措。國會已經成為顯著影響中美關係的重要因素,不斷出現的涉華立法與反華提案極大惡化了過去幾年的中美關係氛圍。在選舉驅動下,反華分子推動國會出台極端涉華法案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尤其是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推動所謂的“對華競爭戰略”2.0版,亦可能成為少數政客拉攏相關利益集團進而謀取政治私利的工具。拜登政府可能會受限於選舉需要而無法有效制約國會的涉華極端舉措。

二是執行部門的危險性舉動。儘管近期中美相關部門間的接觸相繼展開,但在大選年,白宮對執行部門的政治掌控以及部門間的政策協調可能會有所削弱。特別是執法部門、軍隊一線人員等,一旦出現抓人、縱容海空艦隻摩擦等危險性行為,將會對中美危機管控形成新的考驗。

三是州地政府的消極性動作。與全國層面的政治極化相比,美國地方的政治生態更加複雜且保守化。過去幾年,反華政客對中國的各種惡毒攻擊在州地層面產生了一定影響,部分普通民眾的中國觀受此塑造,佛羅里達等極端保守州更是出台了一系列不友好的涉華政策。州地層面有選舉需要的政客勢必會更肆無忌憚地打中國牌,並且可能引發效仿和連鎖反應。

此外,美國在選舉年對自身制度弊端的失落感,也可能對中美關係產生衝擊。

過去幾年,美國兩黨逐漸從制度競爭的視角看待對華關係,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傑克·沙利文在2023年拋出“新華盛頓共識”,即是反思美國制度弊端的一個鮮明例證。發生於2021年的國會山騷亂事件,不僅引發了美國國內對其政治制度的深層反思,其長期影響的陰影也投射到了此次選舉進程。官司纏身的特朗普依然獲得廣泛黨內支持,圍繞其選舉資格的法律爭議,在選舉進程伊始就讓美國輿論分析出現種種亂象、甚至憲政危機的潛在場景。美國社會對自身制度問題的焦慮情緒可見一斑。而一旦這種情緒置於對華戰略競爭的背景之下,此次選舉中可能出現的爭議及其引發的制度層面不自信,則可能轉化為美國社會對中國制度的進一步忌憚、對所謂“中國威脅”的進一步感知。

鑒於美國政治制度的失能短期難以解決,奉行對華競爭戰略也將是兩黨不會輕易放棄的基本方針,因而兩者長期並存恐怕會成為未來中美關係的另一個新常態,並且產生深層次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