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劉軍紅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把握中日關係的歷史新方位

2023-12-06
劉軍紅.jpg
2023年11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舊金山會見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新華社/王曄)

APEC舊金山峰會期間,中日兩國領導人舉行了會晤。雙方確認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定位,並賦予新的內涵,為構建契合新時代的中日關係掌舵領航。

中日兩國分別為世界第二和第三經濟大國,共處亞太坐標系。兩國首腦在多邊舞台發揮務實有效、積極負責的作用,致力於推進世界經濟健康發展和國際政治有序前行。中日兩國領導人的共同擔當,給新時代中日關係確立了務實發展總基調,中日關係迎來承前啟後、戰略互惠新階段。特別是,習近平主席在APEC峰會上的演講,為日漸走偏的世界經濟把穩了舵,為新時期的大國關係調準了羅盤針。

APEC經濟總量佔世界約六成、貿易額佔五成、人口近四成,堪稱世界最大經濟圈,也是世界經濟重心東移的標識。而中日共處其中,並佔有核心位置。力量的分佈決定力量的結構。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署生效45年來,兩國經濟規模此消彼長,相對改變了雙方在世界格局中的力量分佈。如1978年按美元計價的中國GDP僅約為日本的22%,尤其在冷戰結束的1991年該比例更是降至11%,後經過多年的發展變化,中國GDP不僅在2010年超過了日本,如今已約達日本的3.5倍。這不僅體現了世界經濟的新特徵,也折射中日關係的新結構和歷史新方位。

中日經濟結構的新變化是,中日產業跨過了不對稱的依賴期,呈現相互依存、水平分工新特徵。中國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中日貿易占日本貿易總額的兩成多,且規模快速成長。1995年到2021年,日本從中國的進口總額擴張6.1倍,對中國出口擴大8.7倍,中國為其第一大出口市場。同期,日本從美國進口總額僅增1.6倍,對美出口增1.2倍。2021年日本從中國進口總額達20萬億日元,從美進口僅為8.9萬億日元。日本對“中國製造”的依賴超過美國。

中日經濟相互依存關係根植於中國改革開放40餘年相互投資的歷史積累,有穩固的基礎,很難輕易動搖。即使日企在美國壓力下想調整產業布局,重構產業鏈,但鑒於中日間巨大貿易存量及其背後緊密的地區產業分工體系的存在,它們很難隨華盛頓的鼓點起舞。

當今的世界經濟呈現歐洲經濟圈、北美經濟圈和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經濟圈新格局。世界又一次迎來技術創新的時代潮流,在應對氣候變化背景下,“數字化轉型”和“綠色能源轉型”撲面而來,中日產業被推向時代前沿,迎來製造業升級新機遇。而RCEP生效,尤為兩國利用區域市場共築“世界技術標準”時代奠定了體制基礎。

中日兩大經濟體立足區域經濟發展,形成強大“外溢效應”,為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基礎產業和基礎市場形成提供了內生動力。中日企業“從競爭走向協調”,在水平分工中找合作,扮演新時代中日關係務實發展的新角色。

國際形勢變亂交織,風險挑戰層出不窮,國際協調與合作從來不會一帆風順。新時代中日關係也需順應時代發展變化,把握正確方向,本着“以史為鑒、開闢未來”的精神,保持邦交正常化初心,將“互為合作夥伴、互不構成威脅”的政治共識體現到具體政策和實際行動中。2014年以來,中日領導人達成了改善兩國關係的“四項原則共識”,為新時代中日關係定了調,為新時代的大國關係率先垂範。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廣泛多樣的人文交流是發展健康穩定中日關係的基礎。改善中日關係,離不開民間文旅交流參與。具體而言,一是要拓展兩國間的觀光旅遊,開發“歷史文化深度體驗游”“古今絲綢之路拓展游”“學生修學調研考察游”乃至“紅色之旅國際開放游”,開啟民間交流新資源和新項目;二是適應科技發展時代特點,拓寬企業技術交流渠道,豐富產業技術、產品展覽展銷和研討活動,推進知識產權、技術專利交易交流,促進前沿產業技術共同研發;三是活躍各領域學術交流,增添中日關係深層交往的含金量,並通過多頻次、多層次雙邊媒體交流,記錄歷史,引領時代。

周邊是首要,大國是關鍵,發展中國家是基礎。日本既屬周邊,又是大國,和平崛起的中國有條件順應時代,成就大國周邊關係,主導新時代中日關係,成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區域共同發展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