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華盛頓的美中教育基金(US-China Education Trust,簡稱USCET)致力於促進美中兩國的教育交流已近三十年。在亨利·盧斯基金會(Henry Luce Foundation)的支持下,美中教育基金聯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 21 世紀中國中心中國數據實驗室開展了一次針對中國留美學生在美國求學經歷的大型綜合性調查。調查結果對了解中國在美留學生的經歷和感受、問題和挑戰、以及教育交流對兩國關係的巨大貢獻有着開創性的意義。卡特中心中美印象網站(美中故事匯)是本次調查的一個合作機構。以下是該報告的前言部分,包括調查結果。
新學年開始之際,來往於中美兩國的學生流量仍遠低於 疫情爆發前2019-2020 年的水平,而揮之不去的美中緊張關係和各種隨之而來的問題給近期恢復強勁的雙向教育交流蒙上了陰影 。在這個不確定的時期,美中教育基金自豪地發佈《中國留美學生的三十年,1991-2021》。 USCET 和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 21 世紀中國中心中國數據實驗室(China Data Lab of the UC San Diego 21st Century China Center)的這份聯合報告全面綜合地分析了這三十年間在美國獲得學位的中國學生的構成以及這個群體所經歷的變化。
為什麼要調查以前的中國留美學生?
自 20 世紀 70 年代末以來,估計有 300 萬中國學生在美國留學,這是現代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跨境學生流動之一。長期以來,中國留學生一直被視為美國大學裡一個普遍且積極的群體。然而,近年來,中國留學生已成為美中緊張局勢和各方不斷猜疑的焦點。一些人認為這些學生是中國政府影響力的陰險代理人,而另一些人則對他們對中國的忠誠度表示懷疑。隨着批評者不斷質疑美國教育中國學生的價值,研究美中教育交流的長期成本和收益也因此變得非常重要。 USCET 於 2022 年底對曾經在美求學的留學生進行了一項調查,旨在更系統深入地了解這個群體。在通常沒有學生參與的對話中,聆聽他們的心聲,並為這個群體的刻板印象和統計數據注入更加人性化的因素。
據我們所知,這項調查的範圍之廣是前所未有的,所進行的時機也是獨一無二的。目前,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校的中國留學生或特定學校或地區的應屆畢業生。但這項調查的時間跨度為三十年,包括曾經在全美國各地大學就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校友。根據影響這個群體的兩國關係的走勢,受訪者被分為三個群體。第一批學生主要由 1991 年至 2003 年間在美國院校攻讀研究生學位的學生組成。第二批學生於 2004 年至 2015 年畢業,當時中國留美學生的數量急劇增加,本科生數量超過了研究生。第三批學生於 2016 年至 2021 年間在美國完成學位。在此期間,兩國之間的局勢不斷趨於緊張,疫情更是導致學生流動暫時中止。在過去幾年中,中國留美學生人數先是出現年度增長放緩,然後出現逆轉。
1985-2021年中國在美留學生
挑戰和問題
中美關係的緊張局勢和不穩定使得目前對中國留美學生這個群體進行調查變得非常困難,即使是嚴格的匿名調查也不例外。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在美國被批評為潛在的間諜,在中國被批評為過於受西方影響。由此產生的政治衝擊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願意填寫調查的留學生的數量,尤其是受中美關係下滑最直接影響的相對較新的畢業生。調查結果以 404 名來自中國的留學生為樣本,雖然只佔中國留美學生的一小部分,但他們的回答從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更廣泛的留學生群體的趨勢。
廣泛的調查範圍使我們能夠收集一系列留學生的回答,並比較不同人群在特定時間內的回答。但是,調查沒有重點研究短期事件的影響。例如,沒有考慮到新冠疫情限制的影響,儘管接受我們調查的許多 2020 和 2021 屆畢業生被迫在最後一個學期在中國遠程學習。平衡不同人群的回應數量是另一個挑戰。我們在性別、群體、機構類型和國籍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代表性,但在所追求的學位方面沒有取得平衡,研究生的回應遠多於本科生。另一個不平衡的地方是,77% 的受訪者居住在美國(雖然並非所有的人都是美國公民);大約 58% 的受訪者是中國公民。來自美國的受訪者占多數並不出人意料,因為吸引居住在中國的受訪者相對更為困難,但這意味着我們的結論更適用於那些希望或有機會留在美國的個人,無論他們是中國或美國公民。報告的方法部分更詳細地討論了這些問題。
為了更廣泛地研究這一主題,這些局限性是可以被接受的。這項調查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增加對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經歷的了解,也是為了激發對話並提出開展進一步研究的問題。例如,美國高校如何才能成功地讓中國留學生融入校園生活並確保他們了解自己的學術權利和責任?在美中關係緊張的情況下,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盡量減少留學生所面臨的政治壓力?從長遠來看,中國留學生對美國的校園可以帶來哪些好處和風險?如何衡量這些好處和風險?
主要調查結果
完整的在線調查報告分為四個與留學相關的問題。每個問題都通過可量化的數據和深入地分析進行了回答。以下為對調查結果的總結。
中國學生為什麼來美國留學?以何種方式來留學?
絕大多數受訪者明確地表示,他們來到美國是為了追求卓越的教育。其他重要的考量因素還包括希望獲得在另一個國家體驗生活的機會、更大自由地選擇學習內容以及改善職業前景。隨着中國中產階級規模的擴大,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有能力送自己的子女出國留學。 2004 年之前,我們的樣本中只有不到 10% 的人從家庭獲得經濟支持,而 2015 年後畢業的人中,這一比例上升到 75% 以上。近三分之二的人從學校獲得了擇優獎學金,只有不到 2% 的人報告說他們接受了中國政府的資助。
中國留學生在校園裡如何與其他人互動?
儘管打零工是學生除了學習之外最常見的事情,但三分之一的受訪者也參加了某種程度的體育運動和許多其他課外活動,但比例較低。然而,對近期留美學生的調查表明,學業壓力越大,留學生參加社交活動的時間就越少。如果把閱讀媒體也作為校園融合的另一個衡量標準的話,隨着時間的推移,留學生獲取外部新聞的方式也發生了變。曾經閱讀報紙和看電視的做法被閱讀中國和美國的社交媒體所取代。該調查還提供了一些證據來反駁“中國學生主要依賴中國媒體資源”這一觀點。在美國,受訪者同時使用美國和中國媒體資源的比例很高,這表明他們已經融入了美國媒體的環境。
中國留學生在校園裡遇到過哪些負面經歷?
中國留學生顯然受到美中關係和兩國國內政治變化的影響。我們的調查顯示,多年來,越來越多的學生表示,他們因遵守某些政治觀點而感到有壓力,這種壓力同時來自美國和中國。 2004 年之前畢業的學生表示,他們的學習中政治干擾相對較少,但對於 2015 年之後畢業的學生來說,這種擔憂顯著上升。眼下,涉及反亞裔仇恨的事件也不斷增加,這也令學生感到不安。
畢業的中國留學生對在美國學習的時光有何感想?
儘管存在負面事件,但在受訪的留學生中,在美國的學習經歷留下了持久的美好回憶。大多數人回顧了他們的學習經歷,對他們的校園和同學,以及他們在旅行中遇到的人和地標充滿了溫暖的感情。超過 85%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發現美國人友好、熱情。還有類似比例的人表示,如果現在有選擇,他們還會選擇再去美國學習。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受訪者仍然以某種方式與他們的學校保持着聯繫——對校友會的參與率以及對學校的捐贈都大大超過了美國的平均水平。
隨着中國留美學生平均年齡的降低以及美中關係的日益緊張,留下來成為美國公民的學生人數有所下降,在1991-2004年間 ,有71%的畢業生留美成為美國公民;而在第二批畢業生中,有30%的人留美成為美國公民。第三批 2016-2021 年間的畢業生離校時間太短,還無法確定最終公民身份。不過,更多的近期留美學生報告說,他們在畢業後嘗試留美,但未能成功。
結束語
總體而言,調查結果應該讓那些擔心中國留學生在美國校園裡的存在的人感到放心。我們的樣本顯示,留學生自己決定來美國學習,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對學術的追求和提升個人發展的渴望,而資金主要來自家庭和美國大學獎學金的支持。儘管在校園裡有一些疏遠感和負面的政治或種族歧視遭遇,但大多數受訪者表示,他們帶走了美好的回憶和持久的友誼,許多人選擇與美國的大學繼續保持聯繫。
在美中教育基金,我們相信教育交流是美中關係的基石,也是維護兩國和平的關鍵因素。在20世紀70年代美中關係正常化時,互派學者和留學生是當時兩國政府的首要任務,並一直是兩國民間交流的支柱。我們希望兩國繼續歡迎對方的學生,並為他們提供充分的機會直接接觸對方的社會。在美中關係不穩定的時候,這一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兩國未來的領導人能夠相互溝通,理解文化的細微差別,並共同解決棘手的雙邊問題和地緣政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