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程亞文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退出霸權對美國未必是壞事

2023-07-25

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文榮不久前接受德國《明鏡》周刊專訪,認為世界正在從兩極化和之後暫時的單極化向多極化發展,在多極化世界中建立秩序是可能的,美國當前仍然在抵制這種趨勢,這是不明智的,它應該從對霸權的迷戀中走出來,學會在一個多極化世界發揮作用。楊文榮的談話,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方面,霸權無論在道德還是在事實層面都已不具備合法性合理性,維護霸權無論於人於己都已無益;另一方面,美國仍然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發揮它作為大國的作用仍然是重要的,美國從世界事務中退出未必是好事情。

美國各界應該聽一聽楊榮文的敦敦勸導。對霸權的執拗,已是近年來大國關係出現激烈對抗、國際秩序瀕臨崩潰、全球局勢充滿動蕩的重要成因。美國政治學者羅伯特·吉爾平認為,相比於崛起時刻,霸權國家在進入霸權瓦解時刻時,反而更加危險,因為它會竭盡全力維護霸權,也就更加容易衝動行事。美國政治精英目前染上了霸權崩潰恐懼症,特朗普時期的對華貿易戰,拜登政府延續對華四處圍堵的措施,非常類似於“一戰”“二戰”前夕歷史的重演。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當年參加巴黎和會時就指出,英法等國給德國四處設堵的舉措,對歐洲將是災難,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研究這段歷史時同樣指出了這一點。

今天的美國人需要認識到,無論如何努力,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之後有如“新羅馬帝國”一般的權力優勢,是一去不復返了,這既在於美國自身,當前美國的內政已陷入重重危機,國家內部的消耗已使其無暇他顧;也在於全球格局的變化,20世紀中下葉經過去殖民化進程後,獲得獨立自主的那些第三世界國家,如今不少獲得了較好發展,在世界經濟、政治中的份量不斷提升,它們已在稀釋“二戰”結束以來的美國霸權。

讓霸權崩潰的力量其實更多源於霸權本身,因為霸權是消耗性的,全球性霸權的財政成本,是任何國家難以承受之重。同時,霸權本身就蘊含了霸權崩潰的基因,因為現代的政治性霸權必然與資本霸權合而為一,需要資本主義全球化為政治霸權鋪路,但資本意志與政治意志既可能合作,也可能背反,當資本意志要挾政治意志對其讓步時,就可能造成霸權崩潰。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已在自己推動的資本擴張和全球化中發生了內部的利益疏離,3.4億美國人不再是利益共同體,這已嚴重損害美國作為政治共同體的前提。無論從當代互聯網技術的去中心化特徵、20世紀後期以來發展中國家的興起,還是從霸權本身的自毀性來說,霸權對於人類都正在成為往事。中國不可能取代美國成為新的霸權國家,這不僅由於中國從來沒有這樣的意願,也在於當代世界的技術、經濟和社會變革,已使任何國家都無法再像以往那樣建立霸權。不管願意還是不願意,美國都需要接受霸權不可能持續的事實,儘管它是痛苦的。

那些還執念於霸權的美國精英可能還沒有意識到,霸權是當前美國陷入政治極化和內政危機的重要成因。顯然,對美國來說,維護一個大國的正常秩序和穩定存在,遠比守護霸權來得重要,後者乃是錦上添花,前者才是固國之本,當對後者的追求損及前者時,放棄後者才是明智選擇。

世界各國普遍反感霸權,但如果霸權國家一直存在着維持霸權的資源和能力,從霸權能夠提供公共物品和創造秩序的角度看,它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以往的美國在維護霸權的同時,也提供了不少國際公共物品,這是美國對世界的貢獻之處。然而,今天的美國已無力提供很多國際公共物品,卻仍然不放棄霸權,它所產生的,是權利與責任的不對等,這會造成國際治理的困境,加劇國際秩序的危機。

反對霸權,並不意味着要反對體量和能力相對大的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得到更多尊重,享有更多權益。美國作為大國,追求超出大多數國家的利益與榮譽,是可以理解的。為此,世界需要為美國體面地退出霸權、轉向一般性的大國創造路徑。美國自己也要充分認識到霸權已不可為,要構想一個美國也參與其間的多極化秩序,以及這種秩序該如何構建。當美國退出霸權、擁抱多極世界時,不僅全球治理可能找到新路,美國當前陷入混亂的內政也可能重回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