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趙明昊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中國論壇特約專家

美國國會激烈鬥爭令中美關係承壓

2023-01-13
趙明昊.jpg

在經歷15輪投票後,凱文·麥卡錫終於當選美國眾議院議長,美國第118屆國會在異常激烈的政治鬥爭中拉開帷幕。這種鬥爭並不僅僅發生在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更在兩黨內部展開。顯然,共和黨正變得日益分裂,眾議院中持極右立場的共和黨議員試圖通過對麥卡錫個人的“羞辱”,對黨內當權派(establishment)發起攻勢。他們認為,出身民主黨家庭的麥卡錫是“政治變色龍”,對特朗普不夠忠誠,難以堅定貫徹保守派的主張。

麥卡錫雖然登上眾議長寶座,但手中權力已經打了折扣。為獲得足夠選票,麥卡錫向極右翼共和黨議員做出不少妥協,比如,哪怕僅有一名議員對麥卡錫領導眾議院不滿或認為他背叛了保守派立場,就可以提出罷黜眾議長的動議。此外,麥卡錫同意強化這些極右翼議員對眾議院關鍵委員會的影響力,將他們所中意的立法議程置於優先地位,如採取更嚴格的措施阻止從西南部邊境進入美國的非法移民。來自俄亥俄州的共和黨籍眾議員吉姆·喬丹等極右翼議員組成的“自由連線”(Freedom Caucus)在國會中的權力日益增長。

這場針對麥卡錫的狙擊戰表明,一種與特朗普主義密切相關的“極端意識形態”正在美國國會大行其道。哈佛大學政府學教授斯蒂芬·列維茨基和多倫多大學政治學教授盧坎·韋在《外交事務》雜誌聯合撰文稱,共和黨已經淪為極端主義的、反民主的力量,危及美國的憲政秩序。在2022年國會中期選舉前夕,拜登總統也曾公開警告稱,美國民主體制岌岌可危,那些“極端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共和黨人”非常危險。2022年10月,美國CBS新聞部進行的民調顯示,56%的美國受訪者愈加擔心美國民主體制能否正常運轉,高達80%的受訪者認為美國的情勢“處於失控狀況”。

無疑,這種“極端意識形態”不僅會讓美國國內政治變得更為躁動,也會給中美關係帶來外溢性衝擊。自特朗普執政以來,共和黨政治人士對中國的敵意日益升高。2021年上台的拜登政府保留了大量特朗普政府時期的對華政策舉措,並在印太戰略、出口管制等方面持續“加碼”,即便如此,共和黨仍然認為拜登政府對華軟弱,並試圖在美國選民中塑造一種民主黨無法有力應對“中國威脅”的印象。極右翼眾議員代表性人物瑪喬麗·泰勒·格林稱中國是美國的“頭號威脅”,宣揚“拜登被中國控制”等陰謀論,把民主黨推動的“綠色新政”稱為“中國式共產主義”。顯然,“中國牌”已經成為美國國內政治鬥爭的一個工具。

在2022年國會中期選舉中,共和黨重新掌握了眾議院控制權,並誓言推動更加強硬的對華政策。正如《國會山報》的一篇評論所言,新一屆國會中的共和黨人正對中國“磨刀霍霍”。

首先,從人事構成上看,很多共和黨對華鷹派人物將佔據國會重要職位。凱文·麥卡錫長期持對華強硬立場,2022年9月,他針對下屆國會工作發佈共和黨政策主張文件——“對美國的承諾”,其中充斥着對中國示強的目標和舉措,如“加強供應鏈並終結對中國的依賴”。這份政綱的涉華內容與特朗普2020年大選時發佈的政綱有很多類似之處,顯示出以特朗普、蓬佩奧等人為代表的對華激進強硬立場在共和黨內有着持續的影響力。邁克爾·麥克考爾、邁克·羅傑斯、邁克·特納等對華鷹派議員將在眾議院一些重要的委員會中扮演領導角色,並把應對所謂“中國威脅”確定為立法活動的優先事項。

第二,從立法議程角度看,新一屆國會的共和黨議員將重點關注強化針對中國的出口管制、推進“印太威懾倡議”、加大對台灣地區“軍援”等議題。他們揚言,要確保中國不會“竊取”美國的先進技術,將推動美國政府進一步加強針對中國的出口管制,並推動構建多邊出口管制體系,以使中國難以獲取人工智能芯片、超音速導彈芯片等先進芯片及其他高端技術產品。他們還將推動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進一步改革,嚴查中國企業和機構在美國收購農業用地等做法,加快構建針對中國的海外投資審查機制,力圖切斷美國對中國境內與中國政府、軍隊有聯繫的技術類企業的投資。此外,美國很多政治人士仍在無端炒作新冠病毒是從中國武漢的實驗室泄露,眾議院監督和改革委員會將在共和黨人詹姆斯·科默的帶領下聚焦病毒起源問題調查。

第三,從國會機制層面看,共和黨將在眾議院建立一個針對中國的特設委員會(Select Committee on China),並藉此推動涉華施壓方面的跨黨派合作。設置該委員會是麥卡錫等人長期努力的目標,此前民主黨領袖、第117屆國會眾議長佩洛西因擔心中國問題被過度政治化而沒有同意與共和黨人合作。後來,麥卡錫推動建立了眾議院“中國工作組”(China Task Force)。雖然其成員皆是共和黨人,但麥卡錫稱該工作組“超過60%的想法是跨黨派的”,包括強化美國國內的芯片製造業和增加對美國科研的投入。“中國問題特設委員會”將與國會其他常設委員會進行密切協調,以使美國的各種對華施壓舉措更加系統化、更具連貫性。曾任美國海軍陸戰隊情報官的共和黨籍眾議員邁克·加拉格爾將出任該機構負責人。加拉格爾聲稱,委員會將重點關注人權問題以及“意識形態戰爭”,並大力增強美國普通民眾對“中國威脅”的認知。

第四,從府會關係層面看,國會中期選舉後,隨着共和黨重新掌控眾議院控制權,美國出現“分立政府”,拜登政府的施政將面臨來自國會的更大挑戰,拜登政府與共和黨圍繞“中國議題”的互動也將因此受到影響。加拉格爾稱,在“分立政府”中存在兩黨在中國問題上進行“跨黨派合作”的“巨大機會”。這種所謂“跨黨派合作”的主要驅動力包括:一是在美國政治高度極化的背景下,美國兩黨政客需要向選民展現他們能夠在相關議題上進行跨黨派合作,而目前應對“中國威脅”是兩黨最具共識度的議題領域;二是共和黨主導的眾議院將對拜登及其家人展開調查,拜登的兒子亨特被認為與中國之間有不正當的交往,共和黨議員還會發起針對美國司法部的調查行動,甚至推動對拜登本人的彈劾。在這種情況下,不排除拜登和民主黨在對華政策上進一步遷就共和黨鷹派,並藉此與共和党進行“政治交易”。

總之,美國國會圍繞麥卡錫眾議長職位的這場政治鬥爭,對中國和中美關係而言並不是一種福音。麥卡錫宣稱將在當選眾議長後訪問台灣地區,這將給中美關係造成新的危機。更重要的是,美國共和黨內部的“極端意識形態”日益強勢,“中國議題”將會被共和黨政治人士過度消費,拜登政府調整對華政策的空間也將更為逼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