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中美能否重建互信?

2022-08-22

周柳建成:

幾周前,美中關係終於出現新勢頭。習近平主席和拜登總統進行了電話會談,而且一直有傳言稱美國可能放鬆部分針對中國的貿易關稅。於是突然之間,我們發現雙邊關係出現關鍵性的轉變。那麼,雙方能否重新建立起 一定程度上的互信呢?

吳心伯:

信任涉及兩個因素:意圖與能力。對中國來說,第一個問題是美國的對華戰略意圖,因為特朗普和拜登都提及對華戰略競爭,並將中國定義為戰略競爭者,甚至是美國的對手。而且,在政治、經濟和軍事層面,美國已經啟動針對中國的戰略遏制或者壓制。中國對美國的對華戰略意圖深為擔憂。

第二個因素是能力,即拜登總統是否有能力實現他在談及對華關係時所說的“好事”。在與習主席的交流中,他不時提到希望與中國建立起可行的關係,避免衝突。但是,觀察他採取的種種行動,問題在於有時他無法管理美國的國內政治。比如,佩洛西訪問台灣。拜登並不支持此次訪問,但他無法勸說佩洛西放棄。而且,拜登的國家安全團隊在對華問題上存在分歧。比如在關稅問題上,有人提議減少或者取消關稅,但有人堅持認為繼續保留這些關稅,以此作為應對中國的工具。

拜登無法管理國內政治,使得中國懷疑他是否有能力管理對華關係。從根本上講,佩洛西訪台之後,中國已經不太相信拜登會考慮和中國建立良好的關係,甚至是可行的關係。

周柳建成:

下面看看佩洛西訪台造成的後果,即在台灣島附近進行為期數天的軍事演習。西方有人認為此舉反應過激。你是否認同這種看法?或者說,此舉是否正確、理性?

吳心伯:

我認為,此次軍事演習並非針對佩洛西訪台。但是,它的大背景是美國在過去幾年裡,從根本上改變了對台政策。這實際上起始於特朗普政府,打“台灣牌”對付中國。拜登政策沿襲了這種政策,增加對台的官方接觸,向台灣提供軍事支持,並且試圖提高台灣的國際曝光度。

所以,佩洛西訪台為中國採取外交和軍事反制措施提供了機會。中國採取的一系列行動,並不是針對佩洛西訪台,而是旨在阻止美國對台政策的危險趨勢。在中方看來,美國希望掏空其在兩國關係正常化之後做出的“一個中國”承諾。而且,中方也希望美國能夠認真理解中方此舉釋放的信號。

周柳建成:

中國為何堅持認為台灣問題仍然是中美關係的核心問題?畢竟,兩國位於不同大陸,距離數千英里。

吳心伯:

原因很簡單:1950年以來,美國一直是台灣問題上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兩國關係正常化之後,美國向北京承諾和台灣只保持非官方的經濟和文化關係,但二者還是不時地進行官方往來。近年來,美國增加了與台灣的官方接觸,提供了更加實質性的軍事支持。所以,在北京看來,美國是大陸和台灣實現國家統一道路上的最大障礙。

周柳建成:

放眼全球,當今世界面臨著經濟衰退、多種疾病暴發以及自然環境惡化。我們今天討論的是中國和美國。那麼,這兩個國家是否能夠承擔起道義責任,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

吳心伯:

特朗普上台之前,中國和美國在多邊問題上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包括公共衛生和氣候變化。但是,特朗普執政期間,事情開始變化。由於國內政治的原因,美國不希望和中國在多邊問題上合作。

特朗普政府將中國的新冠疫情暴發視為減緩中國崛起進程的機會。它在這個問題上大肆渲染,是出於國內的原因,比如2020年的中期選舉。另外一個原因是,在多邊問題的對華合作上,美國現在採取了越來越明顯的地緣政治策略,因為它認為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崛起對美國影響力構成了威脅。它採取一種零和博弈的策略,不願意在這些問題上和中國合作。

中國也發生了變化。北京擔心美國不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比如台灣問題,所以在涉及第三方因素的問題上,希望與美國合作的意願也在下降。佩洛西訪台之後,中國宣布暫停中美氣候變化合作。兩國在多邊問題上的合作始終需要政治意願,而中國認為這種政治意願現在是不夠的。

周柳建成:

明白。我擔心的是,雙方合作日益減少,有可能導致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上升。你是否也存在同樣的擔憂?或者,你是否認為雙邊關係的轉折點仍然遙遠?

吳心伯:

當前,北京和華盛頓都不希望看到重大的軍事衝突。另一方面,風險不斷增加,因為美國在追求所謂的對華戰略競爭,不僅涉及經濟和外交,還包括軍事層面。這使得兩國軍隊在西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台灣周邊,處理接觸時變得異常危險。同時,在台灣問題上,北京必須採取更加強硬的措施維護自身的核心國家利益。這將使得雙方更加難以採取必要預防措施減少軍事衝突。有時出現軍事衝突,並不是故意為之,而是因為在一些事件中,雙方都無法處理偶發衝突。隨後,它們升級為重大危機,最終演變成重大衝突。這是兩國人民現在都擔心的事情。

周柳建成:

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說,美國最好採用理乍得·尼克松時代的部分策略,以更加靈活的方式化解美中之間的對抗,以及俄羅斯和歐洲其他國家之間的對抗。鑒於華盛頓目前的政策,世界是否正分裂為截然對立的陣營?

吳心伯:

當前,華盛頓對中國和俄羅斯主要打兩張牌。一、“地緣政治”牌。它正推行所謂的地緣政治戰略,試圖讓其區域盟友和朋友一起對抗中國,甚至讓北約盟友加入這一陣營。結果,這導致美國和中國、美國和俄羅斯之間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地緣政治分歧。二、 “價值觀念”牌。拜登將美中競爭定義為民主與專制之爭。華盛頓去年舉辦了所謂的民主峰會,不僅僅是為了推廣民主價值,更重要的是,在世界舞台上孤立中國和俄羅斯。

因此,世界變得更加分裂,一方是美國及其盟友,一方是中國和俄羅斯。但是,一些國家,包括大多數東盟國家或者東南亞國家,不想選擇站隊。它們實際上正追求第三條道路,成為第三陣營。

某些問題上,它們可能和美國站在一起。其他問題上,他們可能和中國站在一起。我認為,更多國家會選擇第三條路,加入這種陣營。我們的世界原本是一體化,由全球化和全球治理領域的全球合作驅動,但這樣的世界已經不復存在。因為華盛頓與北京、莫斯科之間的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鬥爭,我們日益分裂。

周柳建成:

最後,我們談談中國和美國的道義責任。誠然,這種責任和很多多邊框架有關係,比如二十國集團、世界貿易組織,甚至聯合國。這些組織的未來會怎樣?

吳心伯:

遺憾的是,美國及其盟友對中國、俄羅斯以及其它國家發起越來越多的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鬥爭,阻礙了多邊框架下的合作,無論是在聯合國、世貿組織還是二十國集團。

在聯合國安理會,美國及其盟國以及中國和俄羅斯投下的否決票越來越多,降低了安理會在促進世界和平與安全方面的效率和效力。同時我們看到,因為對世貿組織的工作方式不滿意,特朗普政府執政期間,美國決定讓這個機構的工作陷入癱瘓。

目前,拜登政府並沒有改變特朗普癱瘓世貿組織爭議解決機制的政策,使得二十國集團這樣的多邊機制更加難以正常運行。我們同時看到,以俄烏衝突為名,美國堅持認為二十國集團不應邀請俄羅斯總統普京。俄羅斯部長發言時,美國及其盟友就進行了抵制。二十國集團理應是一個國際經濟治理機構,彌合政治和安全領域分歧的機構。但是,今天它被地緣政治鬥爭劫持。這是非常、非常遺憾的事情。

未來會怎樣?其他類型的多邊安排可能增加。各國可能決定做出新的安排,以實現各自的安全和經濟目標。例如,金磚國家機制已決定納入更多國家,可能是印度尼西亞或者阿根廷,以此促進經濟治理。此外,上海合作組織也正將其他地區成員納入其中,共同應對地區安全挑戰。當然,美國正試圖建立起其他類型的多邊安排,並將中國和俄羅斯排除在外。總得來講,這個世界不僅更加分裂,而且更加支離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