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吳白乙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前所長

「歐洲之門」與世界變局

2022-02-28
1645758881033.jpg

歐洲時間2月21日夜,烏克蘭危機進一步升級。俄羅斯總統普京發表全國視頻講話並簽署法令,宣布承認烏東地區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兩個共和國獨立,並將派軍進駐開展“維和”行動。對此,美英法及歐盟等相關方面予以強烈譴責,同時出台擬定的“制裁”方案。

目前,事關未來局勢發展的看點至少有三:一是聯合國安理會將就此做出怎樣的決議;二是美歐及北約是否加大對烏軍援,甚而藉機同樣派兵“維和”;三是美俄領導人如何互動來管控危機。對上述焦點排序的邏輯解釋是,儘管聯合國對大國任性的約束力有限,但大國仍需要在這個外交舞台上為自身行為博取最大的合法性,否則就會因道義力量不充分或不可持續而陷於孤立境地。

2003年美國未能通過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授權而發動對伊戰爭,造成彼時美歐嫌隙增大,其後遺症至今未消。由於俄羅斯是“五常”成員並擁有一票否決權,安理會難以達成任何對俄譴責和制裁的決議,美歐就不能“借道鍾馗打鬼”,只能在自家的小圈圈裡打轉。如果只是加大對烏軍援,估計形勢難以扭轉,因為過去數年烏克蘭軍隊與頓巴斯地區的非正規武裝交手尚無法取勝,如今就更難抵禦正面存在的強勢俄軍了。到目前為止,華盛頓和布魯塞爾對俄反制措施還限於經濟與外交領域,在軍事上僅有增派駐歐美軍以及美國內防禦戒備升級等姿態,表明美國和北約仍未準備訴諸武力沖抵來自莫斯科的“悍馬”。下一步,即便通過已加入北約的中東歐國家部隊入烏“維和”,也會越過美歐早已內定的紅線,無異於提前將烏克蘭“北約化”,導致俄羅斯與美歐再度迎頭相撞。

在烏克蘭問題上,美歐是最直接的利益攸關者,卻為何難以對俄做出最強硬的反應呢?首先,它們明白當前這個國際秩序還是對自己更有利些,如果冒險與擁有龐大軍力及核武庫的俄羅斯硬杠,代價要遠高於維持這箇舊秩序,且後果可能是自身優勢更快跌落。其次,它們的道義底氣確實不足。冷戰結束後,美歐的對俄政策表現可歸納為四個成語——“趁火打劫”,“言而無信”,“得寸進尺”和“咎由自取”。北約一再東擴嚴重壓縮了俄羅斯作為歐亞大陸國家的傳統地緣安全空間,也直接導致其喪失對西方國家的戰略信任。作為這一歷史過程不同階段的見歷者,無論是喬治·凱南,還是威廉·佩里對西方採取的外交詭計及後續冒進政策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持有清醒的預見。再者,美歐的戰略關切和利益盤算差異增大,華盛頓全球戰略東移並將對華制衡作為優先目標,不願在相對可控的歐洲一翼過度投入,更不想被烏克蘭問題干擾其鬥爭大方向。法德等歐洲大國看破美國人“心猿意馬”的本質,要在“戰略自主”和“靠美抗俄”兩大目標之間玩平衡術,還要在東西歐團結和對俄能源合作等現實利益上做艱難取捨。最後,正如普京一再表示,俄多年經受西方的經濟制裁,其耐受力已然提高,民眾對解決俄烏關係乃至俄歐安全保障協議的立場與官方一致。

鑒此,儘管烏克蘭作為地理上東西歐的傳統屏障和文化區隔的首要大門,美歐在巨大風險之下應會選擇相對退縮的權宜之計。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前景將遙遙無期,這個內部勢力各行其是和處在外部大國博弈夾縫裡的國家,仍會是歐亞大陸政治板塊上最顯眼的一處“潰瘍”。

烏克蘭危機無疑還將持續,這不僅由於美俄歐烏等各方的矛盾無法調和,也反映了21世紀世界格局和國際關係進入劇烈調整期後必然的“大動蕩、大分化、大改組”趨勢。在本質上,這一趨勢是“新舊動力混合”的,主要原因是美國等西方大國不能擺脫冷戰思維,企圖依靠舊的“集體安全”機制維護霸權,進而成為主要地緣安全失衡性挑戰的策源地,也進一步壓抑了新時代國際安全治理系統向“共同安全”的正確方向更替。西方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面對日益複雜的全球安全形勢,如果聽任這一落後的舊思維、舊範式泛濫下去,將不僅引發更多的傳統及非傳統安全風險,其自身也難免陷入被反噬、被懲罰的厄運。歷史的辯證法是無情的,所有關涉方和旁觀者對於烏克蘭危機持續釋放的“蝴蝶效應”應保持必要的警惕,切實按照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公正、合理、和平地解決這一國際安全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