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昭曦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

從「霸權修復」視角看拜登政府對華戰略虛實

2022-01-21
中文圖片.jpg
點擊閱讀最新一期《中美聚焦文摘》第32期

拜登執政已近一年,無論是上台之初就立即着手各領域對華政策審議,還是渲染“中國將吃掉美國的午餐”以求反向推動國內建設升級,“像激光一般聚焦中國”已不僅是某些美國政客的口頭禪,更是拜登政府實實在在推進的核心事項。

目前,中美兩國戰略界的一種普遍看法是,拜登政府基本承續了前任政府的對華政策,並添加了許多更具壓迫力的舉措。的確,拜登政府繼續用“競爭”定義中美關係,維持對華系統性壓力,還更多地動員盟友夥伴針對中國,這些做法反映了其總體認同前任政府對中國“戰略競爭對手”的定位。不過,作為自由派精英主掌的治國集團,拜登政府的政策理念同其前任政府之間仍有較大差異,其對華戰略的一些深層邏輯需要再審視。

把脈拜登政府的內外施政,關鍵在於理解其“重建更美好未來(Build Back Better)”這一核心執政理念。“未來”尚未到來,何言“重建”,並且還要重建得“更美好”?其實,拜登政府眼中的“更美好未來”,植根於對美國往昔強盛的懷念,是試圖恢復那個擁有大批穩固中產階級、政治經濟實力超群、能極大參與和主導國際事務的美國。換言之,拜登政府要在重新評估內外戰略環境的基礎上,修復國力根基和對外影響力,令美國的“自由霸權”繼續發揮作用。進一步,崇信美式自由民主的拜登及其執政團隊,即便不情願地承認美國目前存在缺陷,也並不認為這是美國體制在走下坡路,反而很大程度上將之歸因為“外部非民主力量”所為。由此,拜登政府對華戰略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證明美國的體制和霸權仍然“有用”,對內仍能支撐國力優勢、對外仍具制度吸引力。

從這個邏輯看,拜登聲稱“不打新冷戰”、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表示“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等言論就很值得尋味了。所謂“不打新冷戰”,背後反映的是拜登政府意識到對華復演冷戰對修復霸權並無太多好處,反倒會承受經貿利益受損、引發意外衝突等高昂成本,不意味着其會完全拋開過往對蘇博弈經驗來展開對華競爭。事實上,根據美媒披露,拜登政府已決心用“戰略競爭”定義當前對華關係,而上一場美國以“戰略競爭”定義的大國較量,正是美蘇博弈;拜登政府強化美日澳印“四邊機制”的制華意味、拋出美英澳核潛艇合作攪動地區戰略穩定,無不體現挑動“陣營對立”的冷戰思維。而美方之所以表態“不改變中國體制”,離不開一段時期以來中國面對美方無理打壓的堅決鬥爭令其認識到“中國不可被改變”。同時,這一表態亦可視為美方出於節制霸權成本、暫緩競爭調門的託詞。拜登政府費盡心機希望展現美國體制的“優越性”,在涉港、涉台、涉疆等問題上對中國的無端指責和干涉有增無減,很難想像他們會就此改變對中國制度和道路的看法。

經過一段時期的思索和論爭,美國朝野對中國意圖的評估基本達成共識,自由派和保守派的戰略精英都認為中國希望“取代美國以領導構建有利於自己的世界秩序”,這個“臆想中的對手”為拜登政府的“霸權修復工程”提供了理由。美國修復霸權不可能一日功成,對待中國自然也要“長期博弈”。當然,“長期博弈”也不會一成不變,比如,若未來美國保守派勢力再度掌權,他們對中國的施壓可能更加激烈,畢竟他們中很多人已然將中國視為須臾不可放鬆應對的“生存性威脅”。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拜登還是美國以後的執政者,都不會坐視霸權流逝,通過聚焦對華競爭持續謀求“霸權修復”將是他們的重要策略。同時可以肯定的是,對於一切危害中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壓力行動”,無論其打着何種旗號、出於何種目的,中國也都必將作堅決有力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