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崔磊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美俄關係緩和能分化中俄嗎?

2021-07-02

6月16日,拜登和普京在日內瓦舉行首腦會談,同意就戰略穩定及網絡安全展開對話,一度緊張的美俄關係有所緩和。

外界普遍認為,美國此舉意在分化中俄關係。美國戰略界一直有“聯俄抗中”的想法。既然冷戰期間美國可以聯中抗蘇,那為何不能如法炮製聯俄抗中?據說基辛格在特朗普執政時曾向白宮提出過類似想法,更有匿名美國官員撰寫《更長的電報》,建議緩和美俄關係,離間中俄。此次與普京會談時,拜登勸他不要與美國對抗,因為中國崛起會損害俄羅斯利益,離間之心昭然若揭。但是,即使美國有此意圖,恐怕也很難如願。

首先,美俄存在結構性矛盾,美國國內反俄情緒高漲。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美俄關係一度緊張,跌至30年來的最低點。俄羅斯陳兵烏克蘭邊境,北約在俄邊境開展大規模演習,美國指責俄“鎮壓”國內反對派,並將美國基礎設施遭遇網絡攻擊歸咎於俄羅斯。美俄矛盾不可調和,根源在於俄羅斯渴望恢復大國地位,汲汲於地緣政治空間,而美國對其充滿疑慮,竭力加以遏制。此外,美國以“民主政治”為立國之本,不太可能放棄輸出價值觀和不干涉他國內政,而俄羅斯雖早已放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但仍堅持國家主權至上,反對外來干涉,因此美俄間觀念對抗不可避免。美俄會談前夕,美國前駐俄大使邁克爾·麥克福爾、前《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美方談判代表羅斯·戈特莫勒等人都撰文探討如何讓美俄關係取得進展,但前提都是對俄保持高壓。拜登計劃提名主張改善美俄關係的俄羅斯問題專家馬修·羅揚斯基為國安會俄羅斯事務主任,但終因反對聲音太大,被迫放棄。

其次,中美俄關係今非昔比,不能生搬硬套。冷戰期間,中美之所以能實現關係正常化,使中美蘇大三角發生巨變,是因為中蘇之間出現重大分歧,甚至兵戎相見,美國尼克松政府才得以抓住這一戰略機遇,分化中蘇。而如今,中俄之間並不存在明顯分歧,反而同被美國遏制,只能抱團取暖。在經濟上,美俄年貿易額只有約200億美元,中俄貿易額超過1000億美元,中國是俄能源的最大客戶。因此,除非其中一方對外戰略發生重大調整,中俄基本不存在被美國分化的可能。

最後,美歐聯合制華與美俄改善關係不可兼得。美國遏制中國有兩個選項:一是聯歐抗華,二是分化中俄。如果歐俄關係沒問題,則二者可以同步進行。但在歐俄關係惡化的情況下,二者相互抵牾,不可兼得。近年來,受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毒殺間諜案、“鎮壓”國內反對派等事件刺激,歐洲出現強烈反俄情緒。以往只是部分中東歐國家出於歷史原因對俄反感抵觸情緒強烈,但現在西歐國家反俄情緒也開始上升。2021年北約峰會後發表的公報,將俄視為歐洲安全最大威脅,60多次提到俄羅斯,力度空前。而要分化中俄,美國必須在一些問題上對俄讓步,如解除因為人權問題和吞併克里米亞而實施的制裁,而這樣做的代價就是會得罪歐洲,使歐洲對美國信心下降。美方在會談前宣布豁免對“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的制裁,不能算是對俄的重大讓步,更多是為討好歐洲,默認歐洲對俄羅斯能源依賴的現狀。權衡利弊,比起為分化中俄而對俄讓步,為迎合歐洲安全關切對俄強硬是美國更合理的選擇。在中美戰略競爭中,歐洲在技術、市場和軟實力這些方面具備優勢,是美國遏制中國得力的助手。

此外,拜登要煽動歐洲盟友共同對付中國,而歐美對華看法存在溫差,因此美歐需要做些利益交換。在歐洲眼裡,俄羅斯是迫在眉睫的地緣政治威脅,中國只是“系統性對手”,是長遠威脅,而美國是將中國視作最大的地緣政治挑戰,遏華心態更為急迫。要動員歐洲參與對中國的遏制,美國首先必須滿足歐洲的短期安全需求,即遏制俄羅斯。

綜上所述,美俄關係緩和不會分化中俄。當然,俄羅斯也不會全面倒向中國,其對外政策更為務實,希望在中美之間遊走,實現利益最大化。美國能做到的只是爭取穩住俄羅斯,防止其壞了美國對華遏制的“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