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王義桅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

中歐關係會惡化嗎?

2020-09-14
EU.jpg

從對歐合作開始,中國重啟線下外交,不僅疫情後首個接待來訪的是匈牙利外長,王毅的歐洲之行也是中國外長在新冠疫情緩解後的首次出訪。政治局委員楊潔篪隨後也訪問了葡葡牙、西班牙、希臘。如此密集出訪歐洲是為什麼?

近年來,歐盟推行戰略獨立,歐美關係已回不到過去。這是中美關係回不到過去之後,中國爭取歐洲的希望所在。美國宣布對華接觸政策失敗後推行對華脫鉤,全球化何去何從,歐洲的立場至關重要。

疫情爆發後,歐洲誓言不惜一切代價實現供應鏈多元化,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然而歐洲無法實現供應鏈本土化,歐洲不會擁抱“冷戰2.0”或美國式的脫鉤。現在歐洲流行的詞是“多元”,中國市場紅利下降也為此提供了合理借口。在這種背景下,德國出台德版“印太”戰略,一方面呼應美國的戰略,另一方面對沖中國市場風險。這表明德國出現重要的戰略調整。該戰略旨在加強同日本、澳大利亞、印度等國的貿易和互聯互通,平衡中國的影響力,但並非對抗中國,而是“與多元化戰略相契合”。但重要的是,該戰略包括安全內容,預計未來德國將增加在印太地區的海上存在。

德國出台印太戰略是大西洋兩岸協調的信號。歐洲急迫等待拜登上台,以推行新的國際自由秩序,同時呼籲加強大西洋兩岸對華政策協調。歐盟甚至還推動改革外交表決機制,將一致同意改為多數同意,以形成統一對華立場。

隨着歐洲對華接觸紅利下降,擔憂上升,默克爾等傳統強勢歐洲領導人的對華接觸政策是否面臨變數?對中歐經濟合作的期望,曾推動歐盟實施對華包容性政策,歐盟內部的一項研究稱之為對華“無條件接觸”。但如今情況發生了變化。中國對歐洲企業仍有吸引力,中國歐盟商會調查發現,約60%受訪者認為中國是當前和未來投資的最佳目的地之一。然而,半數受訪者擔心未來五年中國監管環境會惡化。2013年之後,歐洲對華直接投資有所下降。雖然2012年以來,中國對歐盟的投資增加,但這些投資常常不被信任。歐洲智庫就呼籲決策者關注中國國家驅動的經濟模式帶來長期挑戰,指出“由於中國在全球增長中的規模和比重上升,以前可以容忍的市場扭曲和政策缺陷如今已變成歐洲企業的生存挑戰”。人權問題是另一個癥結,桂敏海案導致中國與瑞典關係惡化,捷克、瑞典、立陶宛和法國議會最近成立了支持西藏的團體,涉藏老問題再次受到關注。

目前,歐盟及成員國還不太可能與美國一起重啟冷戰。歐盟及成員國政府繼續表示,無論在雙邊合作還是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上,中國仍是重要的合作夥伴。且歐洲是多元的,希臘、意大利、匈牙利等國的對華態度仍然積極。但中歐關係確實在走下坡路。而對美國來說,這意味着美歐協調有了適宜的土壤,前提是下屆美國政府減少對歐洲的敵意。

在默克爾領導下,德國政府的對華立場相對冷靜,堅持認為對華友好及保持緊密的經濟聯繫更符合德國利益。明年默克爾將結束長達16年的總理任期,在後默克爾時代,無論是中德關係還是更廣泛的中歐關係,出現問題似乎不可避免。默克爾的親華立場在德國國內招致批評,但由於其根基深厚對此可以消化,但未來無論誰當選總理,或許都將不得不在壓力面前適度妥協。

德國政界乃至歐洲政界都希望拜登能在11月勝選,從而實現跨大西洋關係的回暖。德國在跨大西洋關係中取得有利位置後,無疑會增強對華強硬的底氣。此外,儘管基民盟-基社盟很可能贏得明年的德國大選,但由於席位原因或許不得不與綠黨或另擇黨組成執政聯盟,這些黨派主張對華強硬的立場無疑也將影響德國政府的對華政策。

中歐領導人將於9月舉行視頻會晤,但打破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僵局、在氣候變化和非洲等領域建立夥伴關係的希望不大。中歐能否如預期在年內達成全面、高質量、平衡的雙邊投資協定,關係著中歐關係的走向。同時,中歐合作打通全球供應鏈、維護全球化與多邊主義仍然可期。年內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深化中歐經貿、氣候變化、綠色發展、數字、抗疫等領域的對話合作,無疑是今年中國對歐洲外交的主題。

從根本上看,歐洲一方面在等待美國大選的結果,但也不對拜登治下的美國抱太多信心。中國可以積極爭取歐洲不參與美國的新冷戰。中歐都強調戰略自主,在拒絕新冷戰,拒絕為美國重拾領導權而犧牲自身合法權益方面,雙方存在着一定的利益交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