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崔洪建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疫情影響下的中歐關係及其前景

2020-06-19

新冠疫情對國際關係產生全方位衝擊,中歐關係亦不例外。中歐關係能否在疫後保持韌性和動能,能否堅持既定發展方向並不斷適應新常態,取決於雙方如何挖掘更多內在的合作動力,如何應對中美博弈和格局動蕩產生的連帶衝擊,以及如何更好地培育政治互信。

一、影響既定議程

在雙方的原定議程中,2020年是中歐推進合作、增進共識的關鍵時刻。首先是將舉行多場領導人會晤,除按慣例舉行中國-歐盟領導人年度會晤外,中歐領導人“27+1”峰會將首次在德國舉行,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框架下的“17+1”領導人峰會也將是中方最重要的主場外交之一。其次是在中歐領導人的共同期待下,已進行數輪談判、歷時七年的“中歐雙邊投資協定談判”(BIT)有望在2020年收官。其他重要合作領域包括中方“一帶一路”倡議與歐方“歐亞互聯互通戰略”對接等將在今年開啟。但新冠疫情的驟然來襲給上述重要的中歐雙多邊議程帶來嚴重影響。一是雙方政策重心轉入以抗疫為主,多項議程計劃被迫推後,採取何種形式也存在不確定性;二是防疫抗疫的常態化和公共衛生事務的重要性上升,勢必改變中歐原有的合作議題,抗疫外交和公共衛生合作的優先性和緊迫性增加;三是在中歐疫情先後緩解後,促進經濟復蘇和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成為雙方主要的共同關切,對彼此需求的緊迫性和對合作的疑慮都將上升。

二、衝擊經貿合作

疫情對中歐經濟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首先是雙方經濟基本面受損,穩經濟、保民生成為各自的主要目標。中國今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歐盟27國(不含英國)下降近3.3%,歐元區19國下降3.8%,受疫情影響最大的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國降幅均在5%左右。由於歐洲疫情發生晚於中國,預計第二季度歐方下降幅度會更大。中方從實際出發不設定年度經濟增長目標,歐方則預計全年經濟將陷入衰退。全力應對疫情衝擊、修復經濟基本面並穩定社會秩序是中歐的政策優先,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政策內向化。如歐盟在疫情期間專門出台保護成員國戰略行業不受外資收購的規則,對中國的針對意圖明顯;雙方在投資協定談判等領域通過相互妥協深化合作的意願也會受到各自內部因素的影響。

其次是中歐先後採取了封閉隔離等防疫措施,復工復產、開放邊界的進度又難以同步,造成雙邊貿易降幅較大和產業鏈供應鏈受損。根據中方統計,今年一季度中歐貨物進出口總額下降10.4%,在中國主要貿易夥伴中降幅排第二,僅次於中美貿易。加上英國脫歐後中英貿易額不計入與歐盟貿易,同期對華貿易增長6.1%的東盟超過歐盟,歐盟作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長達16年的歷史將就此終結。

最後是歐方借出台大規模經濟紓困措施推進內部改革和未來產業戰略布局,對中歐現有經貿聯繫將產生深遠影響。歐盟提出總額7500億歐元(約合6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復蘇基金”計劃,核心內容是將財政救助、經濟復蘇和產業戰略相捆綁,將基金貸款的使用目的與落實歐盟產業戰略和成員國內部改革相結合,將歐盟力推的綠色產業和數字經濟戰略“打包”進各國發展規劃。儘管歐盟計劃能否最終達成及其落實效果仍需觀察,但在新興及戰略產業改造產業鏈供應鏈的方向已十分清晰,對相互依存度較深的中歐產業鏈將形成衝擊。

三、考驗政治互信

新冠疫情不僅在全球範圍內對人類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脅,也對人群心理和輿論氛圍產生巨大影響。受疫情期間社會情緒和傳播方式的影響,中歐在疫情期間的輿論互動呈現出複雜態勢,體現出國際政治博弈的特徵,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雙方的政治互信。

在中國疫情暴發而歐洲仍“平安無事”時,歐盟和一些歐洲國家政府對華提供了道義支持和物資援助,但媒體開始帶着“文明制度優越感”和隔岸觀火的心態對中方疫情和抗疫措施進行報道,其中不乏意識形態偏見。當疫情在中方基本受控但在歐洲暴發時,中方開始向歐方提供支持和援助,中歐之間在抗疫外交中的角色出現互換。但歐方對這種角色互換極不適應。在中美有關病毒溯源的輿論交鋒加劇後,歐洲部分國家政府、媒體和民間組織開始追隨美方論調。

無論歐方出於何種考慮,還是基於對中方的何種認識,中歐在疫情期間出現的外交摩擦都不利於雙方在官方層面培育政治互信,輿論雜音也不利於在民眾之間建立起理性、客觀和積極的相互認知。

四、重啟中歐關係

疫情對中歐關係產生了巨大的“雙刃劍”效應,它既進一步暴露了中歐之間的原有分歧,也充分體現出中歐之間的相互需求,雙方能否就未來關係的發展方向達成共識,確保“合作大於分歧”並貢獻於國際社會的穩定和繁榮,取決於中歐能否在疫情先後緩解的形勢下儘快推進既定議程並重啟中歐合作。

首先,中歐需要通過實現利益平衡來挖掘更多合作動力。近年來中歐雙方經歷了從利益格局到相互認知的巨大變化,歐方對在中國市場持續獲利的信心下降,中方也對歐方收緊貿易投資政策的疑慮上升,作為中歐關係根本動力的經貿合作出現減速甚至倒退的跡象。隨着中歐經濟相對實力的變化,雙方需要就調整彼此利益格局達成新的共識。疫情暴露出中歐之間產業鏈供應鏈的脆弱性,但也可以成為中歐加強經濟合作韌性的新起點。此外,公共衛生及相關產業也可以成為中歐新的合作領域。中歐雙邊投資協定談判在疫情期間仍持續推進,雙方應在推進雙向開放、公平合作上體現出更多政治智慧和勇氣。

其次,中歐需要堅持多邊主義共識,合理有效地應對格局動蕩。疫情使雙方進一步認識到,國際機制的缺失、單邊主義的肆虐和全球治理的不完善將給彼此和國際社會帶來更多災難,中歐只有更加堅定地捍衛和踐行多邊主義原則,才能在國際格局交替和動蕩之際維護各自利益並增進共同利益。改革並完善現有的聯合國、G20、世貿組織、世衛組織等國際機制,應當成為中歐加強國際多邊主義合作、抵禦單邊主義侵蝕的主要方向。同時,中歐還應在原有對話基礎上更加積極務實地在非洲等地區開展公共衛生和經貿三方合作,為地區和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

最後,中歐需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積極培育政治互信。中歐應當在確認彼此制度、文化差異基礎上建立起新的積極的相互認知,在歐方主張的“經貿對等”和中方追求的“政治平等”之間建立起雙方可以接受的相處方式,確認不以改變對方根本政治制度為發展相互關係的前提,並在此基礎上訂立新的合作契約。中歐應當有足夠的智慧避免對彼此行為進行過度政治化的解讀,應當有足夠的手段將政治性對抗轉化為技術性競爭,同時樹立起競爭促合作而非競爭替代合作的觀念,以適應變化中的利益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