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胡仕勝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所所長

習近平訪印對中印關係發展的四重意義

2019-10-21
161.jpg

10月11-1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印度和尼泊爾。這是習主席第二次與印度總理莫迪舉行領導人非正式會晤,重在就兩國共同關注的長期性、全局性和戰略性議題進行深入坦誠交流與溝通,增信釋疑,讓雙邊關係行穩致遠。

此次會晤時間雖短,但對中印關係未來發展有四重深遠意義。

一是利於推進非正式會晤的機制化,給中印關係發展把舵定向。會晤中,莫迪愉快地接受習主席邀請其擇時訪華並舉行下一次非正式會晤。這表明會晤安排正在機制化,這對中印關係非常重要。“高層領航”一直是兩國關係最突出特色,特別是相比於兩國商貿與民間往來而言,後者與兩個大國所應有的巨大潛能極不相稱。歷史上,兩國關係每一次重大突破總是通過領導人的互動加以實現,每一次重大波折也往往經由領導人的互動而成功化解。本次會晤是否解決兩國間具體分歧並不重要,關鍵在於雙方能將這種非正式會唔機制化,以利當前及今後兩國關係的穩定發展。

當前,中印兩國關係的波動性明顯增強。隨着中美博弈的日益尖銳化,美國對印度的戰略拉攏力度明顯加大,印度對美國的地緣戰略價值達至歷史峰值。與此同時,莫迪及印度人民黨強勢連任,國內“印度教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國內政治生態的保守乃至右傾色彩也達至歷史峰值。由此,在印度地緣戰略自信及國內政治自信的雙重催化下,莫迪政府的周邊外交較之以往更偏強硬甚至冒進。在這種情勢下,莫迪政府在中印結構性分歧上,如在“西藏問題”、邊界爭端、中巴關係、“一帶一路”建設等一系列問題上,更易奉行強硬甚至冒進政策,從而使雙邊關係邁入較之前30年更為明顯的波動期。這就需要中印兩國通過首腦會唔機制不定期地給雙方關係這艘大船掌舵、定向、糾偏,使其始終朝向笫一次非正式峰會所確定的好朋友、好鄰居、好夥伴的“三好”方向行駛。至少,這種會晤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兩國現有分歧對雙邊關係的干擾,保持兩國關係“不衝突、不對抗、不脫軌”的底線。

二是利於將中印關係保持在發展合作的軌道上。習主席在會晤提出的六點建議里,將發展合作列為第一點加以專門強調。習主席希望雙方“正確看待對方發展”,並在第三條建議中將這種發展合作細化為“加強兩國經濟發展戰略對接”,構建兩國“製造業夥伴關係”,並歡迎印度葯企和IT企業赴華投資。此次非正式會晤,兩國領導人還同意成立一個專責推進兩國貿易投資與服務合作的新機制,使兩國經濟關係多元化,化解兩國貿易失衡帶來的新干擾。此外,習主席之所以高度重視兩國發展合作,是要“為中印關係注入強勁的內生動力”,通過“聚焦合作化解猜忌和疑慮”。發展是兩國的最大公約數,將發展合作的蛋糕越做越大,兩國間的一些結構性難題在雙邊關係中所佔比重才會相對減少,從而確保雙邊關係始終以合作為主流。

三是利於中印雙方探索在共鄰地區的合作共存模式,防止兩國因“秩序之爭”而陷入螺旋上升的“安全困境”。南亞及北印度洋地區是中印共鄰地區,其穩定與發展攸關中國西部邊疆地區的穩定與發展,攸關中國-印度洋海上通道特別是能源通道的安全與穩定,攸關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特別是海上絲路建設在周邊的穩步推進。因此,南亞及北印度洋地區之於中國的戰略重要性絕不亞於其之於印度的戰略重要性。中印在此合則兩利,斗則兩傷。考慮到中印兩國在該地區戰略利益日益交匯、高度重疊,如果雙方沒有很好的戰略溝通,兩國勢必要在這一地區展開愈發激烈的秩序之爭,從而難免陷入“安全困境”,處在這一地區的其他國家特別是兩國共鄰也難免捲入其中,並陷入“選邊站”的困境。

不僅如此,南亞及北印度洋地區的地緣戰略重要性還體現在,它是美國“印太戰略”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兩大戰略體系構建過程中日益被重視的地區,這兩大體系的行穩致遠在很大程度上離不開印度的支持或“理解”,而一個健康穩定的中印關係有利於“一帶一路”建設在這一地區對沖美國“印太戰略”的強力干擾。

四是利於發揮東方智慧,引領全球治理走出當前低效甚至失序的局面。當今世界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大變局,二戰以來建立的國際多邊機制與多邊主義規則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近兩年里,那些曾經致力於全球治理的多邊機制,如G20、APEC、東亞峰會甚至聯合國等機制,要麼運轉低效要麼運轉失靈,甚至淪為少數國家搞小圈子的平台,地區議題、全球議題成為擺設。為此,習主席在建議中突出強調兩國今後要在G20、金磚機制、上合組織、中俄印等多邊機制框架下加強協調。這樣的協調顯然利於兩個新興大國探索地區治理和全球洽理的新模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印兩國領導人的非正式會晤將有助於兩個新興大國做好準備,迎接發達經濟體極可能“另起爐灶”所帶來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