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鄒思雲 巴黎政治大學、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

歐盟的中國難題:是系統性對手還是戰略夥伴

2019-04-29
l.jpg

上個月,就在今年的中歐峰會召開前夕,歐盟委員會發表一份十點計劃報告,把中國稱為“系統性競爭對手”。雖然經過數周緊張的碰撞,以及高度的不確定,雙方在離開中歐峰會時,仍然承諾要加強它們的“戰略夥伴關係”。在4月9日發表的聯合聲明中,歐盟和中國領導人承諾支持多邊主義和基於規則的貿易體制。值得注意的是,與美國不同,歐盟並未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而是把它當作“系統性”競爭對手。這意味着在融合而非趨異的治理模式理念基礎上,雙方存在着合作的空間。雖然中國缺少經濟自由和政治自由直接威脅歐盟的利益和價值觀,但雙方仍然可以找到共同點,因為它們之間並不存在戰略競爭。

話雖如此,在中國和歐盟建立起真正的戰略夥伴關係之前,它們還必須應對一系列經濟和政治挑戰。儘管法國總統伊曼紐爾·馬克龍一再呼籲建立“歐洲統一陣線”,但讓所有成員國保持一致殊為不易,尤其意大利已決定參加“一帶一路”倡議,希臘也成為了“16+1”論壇的最新成員。當然,中國是希望與歐洲國家進行雙邊接觸的,因為它更願意把歐洲當作一個地理上的實體,而不是有凝聚力的經濟政治集團。中國固然善於利用分歧,但它沒有必要主動製造分歧。通常情況下,中國只是讓歐盟內部的不團結顯露出來。其實,為了捍衛自身經濟和政治利益,歐洲需要用一個聲音說話,但這首先是一個內在的進程,而中國可以對此產生推動作用。

經濟挑戰

中歐經濟關係的重構必須解決貿易投資失衡和產業政策等相關問題。按照歐盟委員會的數據,歐盟對華貿易逆差達到2070億美元(1840億歐元)。而且,投資機會仍然非常不平等,歐盟對中國投資敞開大門,而歐洲公司在中國市場卻面臨歧視,同時被迫轉移技術。北京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也因其野心勃勃的目標、國家贊助補貼和在關鍵領域積極收購歐洲企業積極而給布魯塞爾敲響警鐘。在德法兩國的支持下,歐盟委員會試圖採取措施解決這些問題,其中包括設立歐盟範圍內的投資審查機制、改革反壟斷規則(鼓勵歐洲大型集團合并,以便更好地與中國競爭),以及出台網絡安全規則和保障措施。不過,由於一些歐盟國家政府的反對,這方面的進展依然緩慢。

雖然如此,但歐盟領導人的強硬立場還是使歐盟在對華關係上取得一定突破,從而為歐盟當前的努力提供助力。雙方已經同意明年完成投資准入協議談判,以便使歐洲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狀況得到改善。此外,北京還承諾將在6月份公布一份放寬外國投資限制的行業清單。中國政府還表示,願意繼續在WTO改革問題上與歐盟合作,並且有可能商討工業補貼和強制技術轉讓問題。這肯定是朝正確的方向邁出了一步,但“達成同意”並不能在近期內使互惠狀況出現具體的改觀。

政治挑戰

不同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更是阻礙着歐盟與中國的戰略夥伴關係。特別是,歐洲很難與中國這種一黨制國家打交道,因為它不像歐洲那樣致力於民主、透明和言論自由。就在峰會召開的前幾周,一些非政府組織呼籲歐盟領導人就中國人權迅速惡化問題對北京施壓。然而,無論新疆的再教育營,還是中國任意拘押人權捍衛者和律師,這些問題都沒有被提及。聯合聲明表示支持中歐之間的人權對話,批評人士認為,這只是一種軟弱無力的外交手段。雖然中國實現政治自由可能還需要幾十年的時間,但在全球治理背景下,我們仍能找到意識形態的中間地帶。也就是說,在維護巴黎氣候協定、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維護伊朗核協議等問題上,中國和歐盟是有利益重疊的。

歐洲夢

中國的挑戰給歐洲一體化的未來和“歐洲夢”帶來了重大問題。也就是說,為了讓歐洲用一個聲音同中國進行大國之間的對話,歐洲必須深化和加強一體化。歐洲有19萬億美元的單一市場,這在理論上使它在貿易談判、競爭政策、法則和標準的制定方面有巨大的影響力。然而,歐洲的外交政策依然脆弱。成員國常常忙於處理國家問題,或是解決地區差異,在國際事務上後知後覺。雖然中國對歐洲採取的雙邊政策在短期內有利於與小國打交道,但從長期來說,中國最好是能讓一個“聯合的歐洲”成為它的戰略夥伴。用馬克龍的話說,歐洲天真的結束,標誌着歐洲被動的結束,標誌着歐洲將積极參与中國事務。不過,要讓中國遵守並且配合市場規則和歐盟及國際社會的要求,這僅僅是剛剛起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