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裴敏欣 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教授

防止中美冷戰為時未晚

2018-11-21
a.jpg

一種令人不安的共識正在戰略界迅速形成:美國和中國正走向長期地緣政治衝突。無論你願意怎麼稱呼它,是新冷戰還是戰略競爭,令人遺憾的事實都是這兩個世界大國之間的建設性接觸時代已經結束。

事後來看,其原因並不難理解。中國國力的快速增長可能是最重要因素之一。直到2000年,中國GDP按美元計算才相當於美國的13%左右。但是到2017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達到美國的63%。過去17年里,中國相對於美國在實力上增長了近五倍,正如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的,這打亂了全球力量平衡,導致美國在戰略上做出反應。

此外,接觸政策所依託的幾個重要基本假設都沒有實現。中國的經濟發展並沒有帶來政治自由化。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體制與西方的市場經濟體制之間的衝突也變得難以收拾,因為中國有巨大的財政資源,它利用這些資源補貼國有企業,使之齊心協力地挑戰西方的技術壟斷(以“中國製造2025”為代表)。

這種敘事在美國各黨派當中具有廣泛的吸引力,並且發揮着關鍵作用去說服美國決策者把他們的對華政策從接觸轉向對抗。由於新的對華強硬政策幾乎得到美國安全部門和商界的一致支持,因此,有理由認為美國對華政策的基調已經確立,而且在未來幾年內不大可能出現轉變。

不過,更仔細地分析近期動向就可以看出,美中之間的地緣政治衝突仍處在初期階段。儘管雙方戰略界人士都認為兩國正走向衝突,但幸運的是,迄今為止美國和中國避免了導致雙方長期關係陷入萬劫不復的災難性衝突。而且,雖然美國政治領導人都認為強硬戰略更符合美國的利益,但他們還沒有為執行這一戰略制定出具體政策,或設定一個最終目標。更重要的是,即使那些主張與中國對抗的人也存在分歧。一些人認為,對抗策略將取得接觸政策所沒有取得的結果。對這群人來說,他們的算盤有可能因為中國的讓步而改變。當然也有其他人把中國看作不共戴天的敵人,必欲除之而後快。讓步對這群人來說大概毫無用處。

為了避免將中國誘入中等收入陷阱、使亞洲分裂為兩個對立陣營甚至引發中美直接軍事衝突的災難性冷戰,北京需要雙管齊下。

首先,中國領導人必須盡一切可能緩和目前與美國的緊張關係。最重要的議程是做出實質性讓步,結束貿易戰。布宜諾斯艾利斯G20峰會(11月30日至12月1日)也許是解決美國對中國貿易行為合理擔憂的最後機會。為此北京必須在談判桌上拿出最佳提議,測試特朗普政府的誠意。這份提議必須具有實質性、廣泛性和可信性。即使不可避免地,中國需要做出的讓步將超過它迄今為止的意願,但早日結束貿易戰將在許多方面給中國帶來巨大的長期利益。

戰略上,它將中止美中關係的惡性循環。關鍵是實質性地迅速實施讓步措施有可能贏回美國商界,雖然他們一向支持接觸性政策,但中國近年來的商業政策疏遠了他們。經濟上,親市場的讓步將刺激新一輪經濟改革,大大減少國有企業在中國經濟中的作用,讓市場力量更有效地分配資源。這正是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宣布的改革目標。當然改革會帶來短期痛苦,比如國有企業會被重組並喪失工作崗位,但整個中國經濟將更有生產力和可持續性。

該戰略的第二點是主動避免軍事衝突,尤其在南海和台灣海峽這兩個熱點地區。

回想起來,是南海的人造島建設和軍事化導致華盛頓對接觸政策進行重新評估。今天,南海仍然是中美之間有可能發生意外軍事衝突甚至有預謀海戰的幾個地區之一。最近中國軍艦和美國驅逐艦在一座人造島附近幾乎相撞只是其中一例。為防止類似事件發生,中國領導人必須向區內軍事單位發出嚴格且明確的指令,使之不得主動挑戰在國際法許可範圍內展開行動的美國艦機。此外,北京還應該暫停這些島嶼的軍事化,履行幾年前習近平主席對奧巴馬總統的承諾。

在台灣問題上,中國需要抑制使用強制手段回應美國支持台灣的衝動。最近幾個月,北京也許有理由不滿華盛頓做出的支持台灣的象徵性姿態(如通過《台灣旅行法》、政府高官批評中美洲國家與台灣斷交與中國建交)。雖然外交抗議是必要的,但對台灣使用任何軍事威脅或高壓手段都是不明智的,有可能導致與美國的直接軍事對抗。若1996年台灣海峽導彈危機重演的話,也許會失控。

如果採取這種雙管齊下的策略,中美就有可能在影響力和戰略優勢競爭中保持合理的剋制。這兩個國家恐怕再也無法恢復建設性的接觸,但它們也許能避免一場破壞性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