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中等強國在亞洲崛起

2018-10-26
5.jpg

自然界不喜歡真空,當前的亞洲也是如此,該地區的國家都在為美中兩國缺少讓人放心的領導力而煩惱。夾在一個由瘋狂民粹主義者領導的魯莽的美國,以及一個似乎想重建新朝貢體系的雪恥的中國之間,亞洲的中等強國介入了這場爭鬥。

中等強國的這一曲新合奏——參與者有日本、澳大利亞、印度、韓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最近甚至還有一些在印太地區擁有領地的歐洲大國——加大了它們打造沒有中國主導的後美國亞洲秩序的力度。

雖然所有人都歡迎中國的慷慨,但很少有人會無視一個更強大的、軍事上咄咄逼人的北京所帶來的風險。事實上,樂見中國領導亞洲的時期終究很短暫。這一時期始於亞洲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刻,當時北京沒有以陷入絕境的鄰國為代,機會主義地以調整其匯率,而是支持由亞洲國家推動的多邊努力,以解決金融危機蔓延的根源及後果。與此形成對照的是,由於在危機期間未能提供足夠的援助,克林頓政府和日本遭到了批評。其實,華盛頓、IMF和世界銀行大多被指責為導致危機的罪魁禍首,因為它們在東亞發展中國家極力推動那些欠發達的金融市場自由化。

到2000年代中期,中國的“魅力攻勢”戰略基本上達到了頂峰,當時北京幾乎與所有鄰國都打得火熱,其中也包括菲律賓這樣的美國條約盟國。從首爾到新加坡,中國在人們眼裡是一個自我剋制的龐然大物,它正迅速成為最重要的貿易和投資夥伴,假以時日,它將對布殊政府領導的單邊主義美國形成建設性制衡。

弔詭的是,就在華爾街破產後不久,“中國熱”的泡沫也開始破裂。華爾街破產促成了2008-2009年的大蕭條,它破壞了美國的力量基礎,也讓北京危險的必勝心態出籠。

從2009年開始,中國更具攻擊性而非魅力。它竭力在周邊海域尋求過分的領土主張,醉心於掠奪性的投資行為,最終讓斯里蘭卡等貧窮小國處在了被戰略性奴役的邊緣。

近年來,馬來西亞等具有獨立意識的國家,以及澳大利亞等地區性大國都開始對中國的投資感到不滿,並考慮徹底地重新審視它們之前與北京的熱絡關係。與此同時,菲律賓因為指控中國在南海有爭議島礁大規模造島和軍事化,違反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關鍵條款,成功地將中國告上了國際法庭。

儘管曾經做出最大努力,但奧巴馬政府的“重返亞洲”戰略仍然被普遍認為是光說不練。其說辭引起人們對一個高度參與地區事務的美國的期待,而美國卻無力遏制中國在海上的獨斷專行,無力制止中國在越來越多亞洲發展中國家建立以它為中心的經濟依存關係。

已經成為貿易保護和本土反移民政策新鬥士的特朗普政府只是具象化了當前人們對美國衰退的擔憂。特朗普政府突然放棄前任美國政府的全球經濟政策——“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但卻沒有為亞洲提出任何重大的經濟倡議。而中國卻在穩步推進其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的“一帶一路”。

雖然美國仍有絕對的軍事優勢,但特朗普政府同樣沒有針對中國制定出有效的海上戰略。到目前為止,不曾間斷的“航行自由行動”已經證明不足以抑制北京的海上圖謀,而這種挑釁行動卻足以給其目標國提供借口,使爭議地區進一步軍事化。目前不清楚的是,將來再採取更多的“航行自由行動”到底管不管用。

醞釀中的中美冷戰雖然令人擔憂,但也促使這一地區的其他國家加緊行動,維護自由國際秩序中最可貴的東西。在經濟領域和地緣政治領域,這種情況都在發生。

通過TPP-11(減去了美國)談判,亞太地區中等強國已經接近制定出一個真正的後美國經濟倡議,它不由中國主導,而且保留了貿易自由化的“黃金標準”。TPP-11國希望組成一個有份量的經濟集團,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開放在日本等地受到過度保護的低效部門,通過取消非關稅壁壘擴大區內貿易,通過更便利的技術和資本流動擴大經濟規模並提高生產力。

出於對債務可持續性、廉政善政、環境標準和掠奪行為(包括債轉股安排)的擔憂,這些中等強國還試圖抵制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

印度尼西亞和其他東南亞國家還發揮更加積極主動的作用,以真正包容的方式塑造“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也就是說,它並不排斥中國,但重要的是不受中國的支配。這些國家通過許多重疊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努力簡化關稅稅率和海關手續,解決較貧窮印太國家的發展問題。中等強國希望通過“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鞏固全球自由貿易體制,遏制中國的掠奪性貿易行為,回擊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戰。

這些中等強國還為它們自己的眾多基礎設施項目投入大量資金。日本已經制定了數十億美元的“連結倡議”,其重點是亞洲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設施;印度正大力推進“國際南北運輸走廊”的鐵路和港口項目,以加強區域一體化;韓國推出了“新南方政策”,重點關注東南亞主要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澳大利亞最近與東盟簽署投資協議,“開發一系列高質量基礎設施項目,吸引私人和公共投資”。

在地緣政治上,這些中等強國也一直在幫助美國加大對中國施壓,以對抗它的海上冒進行為。這其中最積極的是日本,它可以說是對中國崛起最感到不安的國家。中國在其周邊海域雪恥式的主權主張既涉及東海,那裡有日本佔領的有爭議的釣魚島,也涉及南海,那裡是日本大部分能源進口的通道。近年來,安倍晉三政府不斷增加防務支出,並有計劃地削弱和平憲法的限制,為的就是要讓日本成為一個主要的軍事力量。

日本在最幾個月里實現了多項第一。它有史以來第一次派出巨大的“加賀”號直升機航母和兩艘護航的導彈驅逐艦,高調前往印太地區港口停靠。途中,日本海上自衛隊艦隊還與美國海軍的“羅納德·里根”號航母打擊群,以及英國皇家海軍的“阿爾比恩”號兩棲攻擊艦舉行了聯合演習,顯示出志同道合國家加強了抵制中國的互通性和一致性。

日本還自二次大戰結束以來首次派出裝甲車,參加美國和菲律賓的聯合軍演。在近期與越南總理阮春福的會晤中,安倍再次承諾將協助維持眼下的“航行自由行動”,加強東南亞各國維護海上安全的能力。日本甚至有望幫助河內在與中國有爭議的地區開發能源資源。

今年早些時候,英國、法國和澳大利亞海軍也在南海被中國佔領的島礁附近實施了“航行自由行動”。印度和英國也宣布,它們打算在英國將其最新“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派往印太地區之前,通過航母戰鬥群的行動進行海軍合作。

這些印太地區的中等強國不再單單依靠美國。為了維護世界上最有活力地區的自由貿易與航行自由,它們正在自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