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裴敏欣 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教授

中美冷戰帶來的附加傷害

2018-10-25
2.jpg
氣候變化等重大問題需要雙方合作才能解決。

美中貿易爭端的升級越來越被人們看成新冷戰的開端。而這場巨人之戰如果加劇的話,雙方都將付出沉重代價,即使贏家(更可能是美國)也會發現它的勝利得不償失。

不過,付出最沉重代價的還是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事實上,雖然美中直接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很小,但新冷戰無疑會造成影響深遠的嚴重附帶傷害,從而有可能危及人類的未來。

兩國的緊張關係已經促使經濟脫鉤,並對全球經濟產生影響。如果說,1991年冷戰結束開啟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黃金時代,那麼世界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的新冷戰必然會造成分化和破裂。

不難想像世界將分裂為兩個貿易集團,每個集團都以一個超級大國為核心。在集團內部,貿易能夠繼續下去,甚至繁榮,但兩個集團之間的聯繫即便存在也所剩無幾。

全球金融體系也將解體。特朗普總統政府已經證明,美國傷害它的敵人(比如伊朗)是多麼的易如反掌,它通過實施制裁令它們無法進入以美元計價的國際支付體系。有鑒於此,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中國和俄羅斯,甚至它的盟友歐盟,都在試圖建立起可替代的支付體系,以便在將來保護自己。

這種經濟上的破裂,再加上冷戰意味着的更深層面的地緣政治緊張,都將破壞全球的技術格局。那些常以國家安全為由對技術轉移和技術聯動進行的限制,將造成對抗性競爭,導致技術標準互不兼容。互聯網將分裂為競爭的域。創新受到衝擊,從而使成本增加、普及速度放慢、產品質量低劣。

而深度分裂首先衝擊的領域會是全球供給鏈。為避免遭受美國關稅的打擊,在中國生產或組裝涉美商品的公司將被迫把生產設施遷往其他國家,主要是南亞和東南亞國家。

短期內,這一波重新定位——中國是全球製造鏈的中心——將非常具有破壞性。新形成的支離破碎的供給鏈效率低下,因為沒有哪個國家能在基礎設施、工業基礎或勞動力的規模與技能上與中國相提並論。

但是,如果美國和中國真的下決心進行一場長期冷戰,那麼經濟後果不管有多麼可怕,與另一個後果相比也只是小巫見大巫,這個後果就是,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將缺乏足夠的強有力行動。

現在的情況是,中國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超過90億噸,這使它成為世界最大排放國。美國遠遠地排在第二位,每年排放約50億噸。如果這兩個總共佔全球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38%的國家無法就氣候行動找到共同立場,那麼人類將註定錯失防止災難性全球變暖的最後機會。

中美冷戰使這種結果的可能性加大。美國會堅持要求中國大幅削減排放量,因為從絕對數上看它是世界頭號污染國。而中國會反駁說,無論按累計還是按人均衡量,美國都對氣候變化負有更多責任。這兩個身陷地緣政治競爭的國家哪一個不會願意讓步。已經困難重重的國際氣候談判將陷入僵局。即使其他國家達成一致措施,沒有美國和中國的參與其效果也不足為道。

人類的希望之一在於技術創新。但這類創新,包括過去十年可再生能源的飛速進步,都有賴於相對自由的跨境技術流動,更不用說中國迅速擴大生產規模和降低成本的非凡能力了。

在冷戰導致的經濟分裂中,特別是在上述對貿易和技術轉移的限制下,亟需的突破將更難實現。因此,已經難產的氣候變化技術解決方案實際上成為一種妄想,而人類面臨的最大生存威脅將變成現實。

美中兩國改弦易轍還為時未晚。問題是,在決定是否這樣做的時候,特朗普和習近平主席主要甚至唯一關注的可能是國家利益和個人政治考量。這是短視的。在兩位領導人讓兩國萬劫不復,今後幾十年陷入災難性的、本可避免的衝突之前,他們應該仔細思考這一切不僅對美中兩國,而且對整個世界來說究竟意味着什麼。

全文翻譯自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標題“The Sino-American Cold War's Collateral Damage”(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