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鄭羽 同濟大學全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普京可能的外交政策調整對中美關係影響幾何?

2018-03-06
S3.jpg

2017年12月25日,俄羅斯目前最具有影響力的外交政策官方智庫俄羅斯國際事務學會(Russian International Affairs Council )發表長篇研究報告《俄羅斯外交政策:展望2018》,其中一段論述特別值得關註:“在政治發展的新階段(指普京的新任期----引者注),國際夥伴和反對者都期待俄羅斯能提出新思想、新概念,外交政策中的新觀點,並重新審視其所積累的經驗。”該學會是根據普京總統的指示在2011年成立的,其主席是前外長伊戈爾·伊萬諾夫,總幹事是著名的國際問題學者安·科爾圖諾夫。由於其雄厚的政府資金支持和囊括了百餘名頂級學者,該學會近年來作品連連,影響力迅速超過了1992年成立的曾經名聲顯赫的半官方智庫俄羅斯外交與國防政策學會(Russian Council on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y)。上述關於俄羅斯外交政策將進行重要調整的婉轉暗示,絕不是空穴來風。

筆者認為,普京在贏得本次總統選舉之後將尋找機會實施外交政策的調整,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其一,民族主義是一把雙刃劍,被占克里米亞半島所點燃的俄國內民族主義情緒抬高了普京的支持率,同樣擠壓了普京政府在這一棘手問題上的政策迴旋空間。此次大選獲勝後,將開始普京最後一個任期,普京及其團隊已經不再擔心其內外政策忤逆民族主義情緒而影響選舉結果。其二,目前貧弱的俄羅斯已經沒有繼續與美國和西方強硬對抗的資本,在持續大規模的經濟制裁面前,不僅國內經濟發展難以為繼,而且社會穩定都難以維護。更明顯的原因是,最後一個任期的普京不可能不考慮自己的執政遺產和歷史名聲,留下一個內外焦困的局面,無法向國民和歷史交卷。其三,儘管2017年經濟增長指標回升到正數,但普京及其幕僚很清楚,國內經濟的穩定增長沒有內生動力,更重要的是本國產業技術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日益擴大,除了能源和原材料,本國產品沒有市場競爭力,這不僅導致其國際經濟地位和國際影響力不可遏止地不斷衰落,也使歐亞經濟聯盟發展無望,獨聯體區域內去俄傾向加速推進,俄羅斯將日益孤立。從目前的情況看,最理想的國內改革也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比如在普京新任期內)取代制裁前順暢的先進技術引進和較為寬鬆的國際市場融資條件。

就當前形勢來說,俄羅斯外交政策中最可能調整也最有效果的領域是其對烏克蘭的政策,其中包括克里米亞問題。因為這是目前國際事務中俄羅斯與西方矛盾最深、直接造成不斷深化的長期制裁的首要領域。在其他世界熱點問題上,例如敘利亞問題和朝鮮核問題上,俄羅斯的妥協與合作立場都不足以換來歐美國家解除制裁。俄羅斯可能從三個方面開始着手與美國和歐盟進行以解除制裁為目的的談判:

第一,美國、歐盟、俄羅斯和烏克蘭四方簽訂一個烏克蘭中立化的國際條約。從2008年北約峰會上德法兩國反對北約吸收烏克蘭,以避免歐洲長期處於與俄羅斯軍事對峙狀態的考慮看,這一方案不難被各方接受。

第二,俄羅斯終止對烏克蘭東部分裂武裝的軍事支持,撤出在東部的重武器和相關人員,說服東部武裝領導人與烏克蘭中央政府和談。烏克蘭政府則在不修改現有憲法和不損害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基礎上給與東部俄羅斯族一定的自治權。顯然,這是需要俄羅斯在現有立場上作出較大讓步的領域。

第三,烏克蘭危機中最難解決的是克里米亞半島問題。由於俄羅斯黑海艦隊駐紮於此,俄羅斯在歸還半島的問題上沒有迴旋餘地,歸還後仍舊租用軍港的模式與上述第一條不符。俄羅斯最有可能採取對半島的贖買方式。鑒於目前的經濟困難,可能提出的具體解決方案是,免除烏克蘭欠俄的約30億美元能源債務,以長期的對烏無償能源供應合同或者其他原材料供應作為贖買款項。這需要俄烏雙方同時作出妥協。

毫無疑問,一旦美國與歐盟解除對俄經濟制裁,將會造成美俄關係的大幅度緩和,並對當前的中美關係形成某種影響。

首先,俄羅斯與美國關係的緩和,有助於減弱西方集團關於中俄聯手挑戰國際現存秩序的主觀感覺。有助於美國朝野減弱對中國的對俄政策和中國國際行為的猜忌和疑慮。

其二,俄美關係的緩和對美國對華政策的影響相當微弱。一方面,美國對俄政策雖然強硬,但實際上在敘利亞特別是烏克蘭問題上投入並不大,也就是說俄羅斯對美國國際行為的牽制和國力的消耗作用非常有限。因此客觀上基本不存在俄美關係緩和後美國將用更多的力量針對中國,對華政策更趨強硬的因果關係。中美關係將繼續按照自己的邏輯運行。

最後,俄美關係可能出現緩和有助於減弱國際戰略形勢的緊張度,有助於中美俄等大國在共同面對的非傳統安全領域實施更多的合作。但這類合作基本上不會減輕美國在國際經濟領域和雙邊經濟關係中對華遏制實際上的緊張度,以及在中國南海圍繞國際航道和中國聲索的12海里領海權問題上中美軍事對峙形式上的緊張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