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鄭羽 同濟大學全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當代中國外交的若干基本特徵

2018-01-05

在進入新世紀的2000年,美國國會授權美國國防部,開始每年就中國的軍事力量狀況與動態寫出報告,這反映了中國國際影響力的壯大。特別是2010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中國將成為怎樣的國際角色,中國將如何運用自己的國際能力和軍事力量,以及主要與誰合作,成為針對中國外交的世紀之問。本文將扼要梳理中國外交的若干最基本特徵,以期對上述問題作簡明的回答。

目前的中國外交是謀求和平崛起的外交。無論是否繼續韜光養晦,中華民族正在逐步崛起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國際社會更加關注的其實不是中國崛起的速度,而是崛起的方式。儘管中國政府在1955年就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其宗旨在2001年提出的“上海精神”中被進一步完善,但國際社會仍然將“修昔底德陷阱”作為反覆討論的話題,因為歷史經驗表明,儘管實質上出於被迫自衛,在中國國力貧弱的冷戰年代,1962年10月與印度,1969年3月與蘇聯,1979年2月與越南,中國曾經三次在形式上主動出擊進行邊界戰爭。然而,新的例證是,如今軍力強大的中國,不僅將和平發展作為當前中國外交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的核心內容,而且,在近年來與日本的釣魚島之爭中堅定地避免武力解決及軍事衝突,面對弱小得多的越南、菲律賓強佔中國南海島嶼的行為沒有動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特別應該提到的是在2017年6月中旬至8月末印度軍隊強行進入中國邊界領土阻止中方修建公路的事件中,中方一直採取忍讓克制的態度,直至最後作出妥協。中國政府認為,持久和平是中國崛起的必要國際前提。

目前的中國外交是不挑戰現存國際秩序的外交。中國外交的這一基本特徵是由下述兩個因素造成的。其一,中國是現存國際秩序的最大受益國之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正是通過不斷地接納和引進現存的國際經濟規則,直至加入WTO,不斷地在現有國際經濟秩序中擴大與各國的合作,才有了今天經濟上的發展。同時,中國也得益於目前的國際安全機制,使得中國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領域都獲得了長時間穩定的和平環境。因此,目前中國政府正在努力與國際社會各國一道,捍衛和堅守受到民粹主義嚴重衝擊的以全球化和一體化為基本原則的國際經濟規則,正在為維護國際社會的核不擴散原則積极參与朝鮮核問題的解決。其二,2008年以來美國被迫進行的持續全球戰略收縮表明,當今世界上已經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單獨維護現有的或者創建一個全新的國際秩序。未來世界發展不取決於誰來主導,而取決於在眾多經濟和科技發達的地區間展開合作,共同應對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的挑戰。而建立新型大國關係,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完善現有國際規則,促進上述合作的中國方案。

目前的中國外交仍舊是不結盟和非意識形態化的外交。中國政府一方面排除了與俄羅斯建立軍事聯盟關係,將雙方的關係保持在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拒絕了建立美中兩國集團(所謂的G2或Chinamerica)共同管理世界的主張。獨立自主是中國外交的基石之一。同時,目前最能體現中國外交非意識形態化的案例是,中國與國際社會一道為實現半島無核化,對形式上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朝鮮實施了嚴厲的經濟制裁。

目前的中國外交是以擴大對外經濟貿易合作為張力和依託的外交。儘管21世紀以來中國的軍事技術進步迅速,並導致了中國軍力跨越式的壯大,但新世紀的中國外交從來不具有黷武色彩。一方面,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影響力迅速擴大得益於世界數一數二的貨物貿易總額(2015年中國貨物貿易總額4.1萬億美元,居第一位,美國為3.9萬億美元;2016年美國為37059億美元,中國為36855億美元,居第二位),以及巨大的海外投資能力;另一方面,中國對20國集團工作的積极參与,在各種經濟一體化組織例如亞投行中的積極付出,都令國際社會刮目相看。中國政府大力推進的“一帶一路”倡議,儘管步履艱難,隱含了巨大的投資安全風險和投資效益風險,但已經引起了全球性的關注。目前中國這種以經貿合作為張力和依託的外交已經深刻影響了有關國家的對華外交政策。

目前的中國外交仍然是一個地區大國而不是一個全球性大國的外交。顯而易見,目前的中國外交主要集中在東北亞,東南亞和中亞等中國周邊地區,與美國的外交博弈也主要是圍繞這些地區的問題展開的。中國對遠離自己疆域的全球性熱點問題採取了明顯的保持距離的中立立場,例如,中國既不參與烏克蘭危機的調節,也對長達近七年的敘利亞危機保持中立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