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劉軍紅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安倍蟬聯首相後的政策走向

2017-11-08
S2.jpg

10月23日,安倍以自民黨總裁身份領軍眾院大選,三選三勝,創下自民黨60年建黨史上首個範例。而自2012年12月以來,執政聯盟連續三次贏得超過2/3議席,確保了“修憲動議”的法定席數,也堪稱和平憲法實施以來絕無僅有。此次勝選,掃平了內外執政障礙,為安倍贏得四年時間,如不出意外,到2019年11月,安倍累計任期即可超過日本憲政史上最長的桂太郎,成為名副其實的創紀錄者。這雖是意料之中,但其未來或仍在預測之外。今後,安倍政治走向何方,內外政策如何運作,尤其是作為世界經濟的三強之一,日本經濟將如何運營,必將對亞太地區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本輪選舉,留下兩個結果:一是廢掉了最大的在野黨民進黨,其選前席位70席,選後則名實俱滅。二是黨內“後安倍”的覬覦者遭遇安倍長期政權,錯過政治機遇期,不得不面臨隔代競爭局面。安倍成功攘外安內,穩固了執政根基,但也暴露了日本政治生態“位尊而德不崇”的痼疾。

首先,安倍搞奇襲解散眾院,缺少日本社會所推崇的“大義名分”。今年8月,安倍為挽回政治面子已經實施了一次內閣改組,政局煥然一新,支持率也隨之回升,讓各方產生年內不會解散的錯覺。但安倍為進一步壓制黨內外的反安倍勢力,確保長治久安,不惜被指缺少政治道義,聲東擊西,給黨內外競爭者打了個措手不及。而早在年初,安倍為掃清蟬聯自民黨總裁障礙,親自主導修改黨規,將總裁任期從2任6年改為3任9年。為此,只要2018年眾院任期屆滿前舉行大選,安倍即可獲得穩控政局至2021年的機會,既可為東京奧運剪綵,又可借天皇換位開闢“新紀元”。

其次,面對安倍的無德大選,各方來不及提出像樣的政策議題,競選“對立軸”也難以樹立。各黨黨首隻能靠巡遊全國,在街頭互斗,而不是系統宣講政策主張,使民心渙散,或提前草草投票,或放棄投票。結果,投票率只達53.6%,僅次於2014年,為戰後第二低。原本因降低了選舉人年齡後的首次選舉會新增240萬人選民,但平庸的政策議題反倒丟失選民,折射日本政治漸失魅力。

三是,小池百合子弄巧成拙,自導烏龍,瓦解了在野勢力,反而幫了安倍的忙。選前,小池百合子人氣高漲,眾望所歸,舉“希望之黨”,標榜“國民第一”,她發誓阻止安倍長期執政,贏得民進黨新任黨首前原誠司帥眾投靠。但因小池搞事前清洗,排除異己,迫使民進黨的左派改旗易幟,自建“立憲民主黨”,異軍突起奪走55席,一躍成為超過“希望之黨”的最大在野黨。由此形成的三極混戰局面,也將中間選民推給了安倍。

在這樣的選舉背景下,安倍內外政策難脫機會主義和民粹主義的糟粕。特別是,面對高喊“美國第一”、不斷拆台國際多邊體制的特朗普,更難期待安倍能拿出有利於地區共贏、國際公平正義的政策。年底前,儘管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東亞峰會等系列會議將在東亞密集召開,中美日領導人同台展開外交的機會較多,但安倍的心思不在於此,而是要借特朗普來訪,加固日美同盟,綁定日美地區政策,主導地區秩序和規則。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明年是中日簽訂“和平友好條約”40周年。而中日韓領導人會晤至今仍在日本擱淺,如何重啟,關乎明年安倍是否有理由求訪中國,推進中日關係改善。同時,今年也是東盟成立50周年,以東盟為中心的地區合作機制因TPP而難以深化。眼下,安倍政權將不包括美國的“TPPII”及“日歐EPA”擺到優先位置,而關於如何對接中國“一帶一路”尚未提上日程。相反,安倍卻在政治和安全上,繼續強調修憲,要給自衛隊找“合憲性”,應對所謂的地區威脅。如此看,安倍自第二次出山以來,雖在國政選舉上屢戰屢勝,但並未通曉為政者的最高境界不在於追求“位尊”,而在於達到“德崇”的道理。縱使安倍任期超過憲政以來最長的桂太郎,只要其在內外政策上繼續走偏,搖擺不定,就很難構建穩定的中美日三邊關係,對地區穩定作出貢獻也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