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鄭羽 同濟大學全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國際戰略環境變動中的中俄關係

2017-09-28
S7.jpg
(蓋蒂圖片社)

20世紀以來每一次全球性的經濟危機都導致或者伴生國際政治格局的巨大變化。1929-1932年的大蕭條危機後美國與蘇聯建交,標誌着蘇聯最終被西方社會所承認,1973-1974年的全球經濟危機後出現了象徵東西方緩和的1975年《赫爾辛基最後總協定》。

21世紀初也是如此。2008年的金融風暴導致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國際戰略環境的巨大變動,例如,奧巴馬政府開始實施全球性的戰略收縮,使美國在冷戰結束後的全球控制力大幅下降,實際上宣告了美國單極霸權鼎盛時期的結束。此外,美國一改蘇聯解體後一直將俄羅斯作為首要關注大國的戰略運籌,從2009到2010年交替之際開始實施戰略重心的東移,同時強調緩和與合作,被稱為“重啟”的對俄政策也開始實行。

與此同時,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美關係上升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

2008年以來國際力量對比和國際戰略環境的巨大變化深刻影響了中俄關係,使之出現了不同以往的新特點。

中俄各自的國際影響力和雙邊關係中的權重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1996年中俄兩國建立戰略協作關係之時,兩國的經濟實力都比較薄弱。俄羅斯仍然處於蘇聯解體後的持續經濟衰退之中,中國的GDP總值不過8600億美元,人均700美元左右。但是,由於俄羅斯強大的軍事實力,以及歷史和現實因素形成的俄羅斯在歐亞大陸地緣安全和地緣政治上的廣泛影響,可以認為,在2008年以前,俄美關係而不是中美關係一直是冷戰結束後全球範圍內大國戰略博弈的主線,俄美關係構成了這一時期國際戰略環境冷暖陰晴的主要變動因素。

2010年美國開始實施戰略重心東移,標誌着美國不再將俄羅斯作為主要國際競爭對手,中美關係上升為影響國際戰略局勢的最主要的雙邊關係。

中國2010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後,在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金磚國家機制和G20中的影響力都是俄羅斯無法相比的。與此同時,中俄兩國在雙邊關係中的權重地位也發生重大變化,2016年中國GDP總值已接近11.199萬億美元,俄羅斯約為1.286萬億美元,中國人均GDP為8300美元左右,俄羅斯為9000美元左右。此外,金融危機後,特別是烏克蘭危機後,中俄經濟合作項目中,中方經常扮演援助者的角色,例如2008年中國向俄羅斯提供貸款250億美元,用於俄羅斯修建太平洋石油管線,2014年中國提前支付了2018年以後通過管道輸送到中國的俄羅斯天然氣款項250億美元,2016年再次為中國修建莫斯科到喀山的高鐵項目貸款400億人民幣,約合62億美元。兩國的軍事技術交流也開始出現雙向流動的特徵。

中俄兩國在現存國際體系中的戰略定位已經出現較大差異。儘管1997年中俄元首發表的聯合聲明將兩國在全球層面戰略協作的共同的目標確定為促進世界多極化和建立國際新秩序,其後的聯合聲明中仍然保留了多極化的概念,然而,隨着進入21世紀以後中國融入現存世界體系的逐步加深,特別是加入WTO,中國在目前國際政治和經濟體系中獲益良多,中國政府在自己闡述本國外交政策的最重要官方文件中,如全國黨代會報告的國際部分,政府工作報告的國際部分,都基本不再使用促進多極化的概念。同時,中國政府更加強調與國際社會的合作,強調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強調互利共贏。在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金磚國家銀行時,特彆強調不是要挑戰而是要補充和完善現有的國際金融體系。

與此不同的是,近年來俄羅斯在自己的官方外交文件中,特別是《俄羅斯聯邦外交政策構想》的歷次版本中,始終強調促進多極化的發展,強調在國際體系中由一國領導轉變為多國共同領導。俄羅斯在烏克蘭危機中將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更是對現存國際秩序的直接挑戰,導致了俄羅斯與美國和西方世界的尖銳對抗。

總體說來,儘管隨着國際戰略環境的變化,中俄關係出現了一些新的態勢,但中俄關係不僅好於中美關係,更好於俄美關係。中俄不僅在諸多多邊國際組織和機制中的立場基本一致,而且在諸如上海合作組織、金磚五國論壇和亞投行等安全與經濟合作組織和機制中進行了緊密的協作。兩國雙邊關係的友好發展使中國三北邊界地區安全形勢呈現出長期穩定的態勢,使中國在在應對中國東部、南部甚至西南部不斷出現的安全與外交紛爭中有了安全的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