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陳永龍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美國研究中心主任

中美關係定位的艱難取捨

2017-06-23
S1.jpg

近些年來,中美雙邊關係呈現出一種複雜和不斷調整變化的景象。上上世紀前後,美國夥同其他西方列強侵略了中國,中美是敵對關係。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新中國成立前,中美是盟友,同屬反法西斯陣營。中國在東方戰場上的巨大犧牲,為戰後秩序的確立作出無可取代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後,中美分屬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個陣營,互為對手,其間還在朝鮮和越南兩個戰場上兵戎相見。上世紀70年代初,為了共同的安全利益,中美超越意識形態分歧,呈現出一種准同盟關係狀態。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兩國關係變為正常國家關係。然而,由於冷戰的時代背景影響,中美關係總是夾帶着由價值觀不同造成的遏制與反遏製表現。但無論雙方分歧有多大、多深,不測事件有多嚴重,雙方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

現如今,中美是世界第二和第一大經濟體,相互關係較以往更為複雜。從地緣政治和戰略上看,雙方面臨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問題;從地緣安全上看,雖然中美並無任何直接的領土主權糾紛,但美國總是假借同盟義務和自由世界旗號,觸犯中國的主權利益,並構成對中國安全上的威脅;從經濟領域看,雙方既有深度融合的事實與需要,又面臨保護主義和規則制定的挑戰;從全球治理方面看,雙方都承擔著作為世界大國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但美國目前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收縮”態勢,中國被寄予了維護並引領發展的希望。

中美關係如何定位,受到以下因素不同程度的影響:

一是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及發展模式的制約,這種不同或分歧不是不可超越的,因為這個世界是多樣化、共存聯動的,況且中美歷史上有過榮辱與共的先例;二是與當時面臨的國際大勢和時代發展潮流相關,雙方對形勢的準確判斷至關重要;三是力量對比及變化趨勢,雙方應當尊重客觀現實,相互適應,內因及政策才是謀求自身發展的首要因素;四是決策者的判斷和行為能力及胸懷,領導者有擔當並能為未來發展指引方向是兩國的幸運。

根據上述分析,中美既不應該成為對手,也不可能成為盟友,兩種定位均基於冷戰思維和假定的關係路徑來預設發展結果,背離時代發展潮流和和平共處的國家交往基本要義。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互為對手,不僅互殘互傷,而且殃及世界發展;二者結盟,正式的,非正式的,相互承諾對對方的安全義務,豈不令天下人側目?給世界帶來的不僅僅是擔心,更多的怕是恐懼。敵、盟之說雖時常聞聽,但並不可取,更非決策選擇。當今世界,中美已發展到誰也吃不掉誰的程度,合作才是真正的出路。

夥伴,可謂當今世界國家關係中的最新潮語言,中美關係中也不時隱現出夥伴關係的可能。

夥伴,有志同道合之意;夥伴,為抱團取暖之道;夥伴,含共同發展之志。中國已與上百個不同國家建立了各種形式的夥伴關係,美國除維持同盟關係外,也在積極尋求新夥伴。其實,中美之間已表現出某種形式的夥伴特徵。G20的新生,中美在世界經濟困難時,重新確認、共同發掘放大G20對世界經濟把脈的積極作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談判,也是在中美成為某種形式的夥伴情況下,才共同引領並最終達成了巴黎協定,為世界各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指出了方向和路徑。聯手應對氣候變化,中美的確共同譜寫了一段時間的夥伴關係進行曲。在反恐鬥爭中,不僅中美,全世界都應成為合作夥伴。抗擊埃博拉病毒等流行性病疫,中美的夥伴作用不可或缺,並在非洲大陸留下了非常感人的佳話。

然而,中美之間在不少情況下並非夥伴,更多是給人一種同路人的感覺。雙方能走到一起,並非出於志同道合的目標,而是共同需要。在處理2008年金融危機時,美國領導人曾喊出同舟共濟的中國式口號,並對中國的作用和犧牲給予了階段性肯定,但當自己的日子稍有改善之後,就改變腔調,妄稱中國壟斷匯率等等,過河拆橋的速度很快。在朝核問題上,雖然兩國都贊成半島無核化,但雙方的想法恐怕有很大差異,至多只能算是一個同路人。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說,我們有一千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好,沒有一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壞。結伴同行,惠及雙方,應當成為中美有效合作的形式和路徑。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的是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夥伴,而不是偶然相逢、缺乏互信的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