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李巍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

中國如何破除「金德爾伯格陷阱」?

2017-02-13

由於特朗普的上台,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正在步入危險的“金德爾伯格陷阱”。20世紀20年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經受重創的大英帝國在生產、貿易、金融和軍事等多個方面顯示頹勢,已經無力對國際經濟體系實行類似於19世紀的霸權領導;而新近崛起的美國無論是在心理還是技巧上都沒有作好領導世界的準備,1919年的巴黎和會暴露了美國領導能力的不足。十年之後,面對20世紀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世界主要大國束手無策,完全無法組織起有力的集體行動,這導致“貿易戰”和“匯率戰”徹底擊垮了本就脆弱不堪的全球經濟體系。哈佛大學著名經濟史學家查爾斯·金德爾伯格在20世紀70年代詳細敘述了這段歷史,並提出了後來在國際政治經濟學界影響深遠的“霸權穩定論”,即一個沒有強力領導者的國際經濟體系將面臨治理困境,一個穩定的國際經濟體系高度仰仗於領導國所提供的公共物品,這些公共物品包括開放的市場、有信譽的國際貨幣以及作為最後貸款人的身份。

如今哈佛大學國際關係學者約瑟夫·奈用“金德爾伯格陷阱”來描述當今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所面臨的嚴峻困境,它和國際安全領域的“修昔底德陷阱”一起共同構成對當今國際秩序所面臨危機的兩個有力的表述。

S1.jpg
瑟夫·奈,哈佛大學國際關係學者。

特朗普已經公開宣誓,他將重新將美國帶回一個孤立主義、保護主義和強調本土主義的新時代。在特朗普的世界觀里,美國總統需要讓“美國優先”,而不再是國際責任。1944年以來美國一手創建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面對特朗普的挑戰正面臨崩潰的危險。

中國正在大步走向全球治理的中心舞台。但隨着特朗普領導的美國在2017年有可能從全球治理體系中後退,作為全球治理中日益重要的角色,中國面臨著艱難的戰略選擇:是隨美國而舞,採取同樣的民族利己主義進行回應,還是反其道而行之,在美國撤退的領域為全球治理貢獻更多的公共物品?

在過去的30年里,中國一直是全球既有治理體系的融入者和參與者,在這一體系中,中國同時實現了經濟崛起和安全維護兩個重大的戰略目標。儘管這一體系有着諸多的不公,中國仍然強調以漸進的方式來謀求體系的改革,而不是以一種激進的方式謀求推倒重來。特別是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以來,中國以更加積極的方式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謀求國際治理體系的變革,並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的領導作用。

中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建設性作用實現了從資金供給到制度建設再到理念創新三個階段。從2008年開始,中國開始為全球治理貢獻更多資金,包括對清邁倡議多邊化的資金提供、對IMF和世界銀行的注資,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不僅如此,中國也開始在制度建設上為全球治理作出貢獻,其標誌性事件就是2014年提出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而從2016年開始,特別是以G20杭州峰會為起點,中國開始在全球治理中貢獻思想。從資金到制度再到思想,中國在一步步走向一個成熟的和負責任的大國。

中國需要在全球治理體系中強調開放、包容、共享和綠色四大理念。它與美國所倡導的自由、民主、人權和法製為基礎的全球治理體系並非截然對立的關係,而是相互補充甚至還有繼承,但同時,它也體現了很多來自中國的理念創新。

開放並不是中國的首創。開放作為全球主導性的發展理念是英國對國際社會的重大貢獻。英國將曼徹斯特學派的開放經濟理念推廣到全球,通過外交和武力雙重手段在19世紀建立了一個開放的全球經濟體系,帶來了工業革命的技術和思想成果在全球的迅速擴散,而這一理念被美國在20世紀所繼承。但如今,美國和歐洲在移民和商品自由流動的雙重壓力下,出現退回到封閉狀態的苗頭。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今天的中國需要旗幟鮮明地強調開放精神,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等多個方面開放。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的發展非常需要開放的世界所提供的資源和市場,而同時,世界也非常需要開放的中國所提供的巨大的人力資源和智力資源。

包容,是指全球治理體系需要儘可能讓更多地國家參與,不搞排他性的和小集團式的治理模式。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治理的核心平台由G7轉向G20,這是全球治理體系走向更大包容性的重要一步。但是,排他性的思維在當今全球治理中仍然大量盛行,比如美國奧巴馬政府所推動的兩大自貿區談判(TPP和TTIP)以及美國領導的同盟體系,體現出美國無論是在經濟領域還是在安全領域,都有根深蒂固的排他性思維和敵我對立思維。而中國所倡導的夥伴關係網絡,則是包容性的外交思維。

共享,是讓所有的階層、所有的國家、所有地區都能在全球化的發展中受益,強者要幫扶弱者,這也是中國傳統的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傳統。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在全球力推一種基於“華盛頓共識”的自由發展理念,這種自由的發展雖然確實帶來了全球經濟史無前例的高速增長,但是卻加劇了世界發展的鴻溝。國際層次上,國與國的發展差距顯著拉大;在國內層次上,不同群體、不同地區的差距顯著拉大。在某種程度上,全球化所帶來的這一嚴重後果成為“特朗普現象”崛起的根源。中國需要倡導一種從自由發展到共享發展的新理念。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得益於一種共享的發展理念。基礎設施是一種公共物品,能讓更多的人特別是普通民眾從中受益。中國通過亞投行來支持亞洲國家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就是希望實現一種共享發展的目標。

綠色,是指一種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發展理念。人類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正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和生態危機。當前中國的發展面臨著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國都更加嚴峻的環保壓力。以環境破壞為代價的發展不可持續,開創一條綠色的發展道路將是中國對世界的最重大貢獻。

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有可能放棄對清潔能源的支持,也會放棄對全球氣候治理的支持。但是,中國不能因為美國重新回到化石能源,就跟着美國走依靠傳統能源的老路。相反,中國應該堅定不移進行新能源開發的投入,通過自身的創新性努力引導新能源革命的加快到來,實現自身的綠色發展。

中國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理念”和“中國方案”,必須要汲取美國的教訓,即要尊重不同國家的實際情況,不能用強力手段推廣自身的價值。美國通過IMF和世界銀行對外輸出美國的新自由主義發展模式,使用了很多高壓手段,有時甚至不惜以戰爭手段貫徹自身的價值觀。中國需要以自身在國內治理中的卓越表現,來塑造自己在全球治理中的楷模和榜樣角色,進而帶領全球走出“金德爾伯格陷阱”。從這個角度上說,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從根本上取決於中國國內治理的績效。一個能對13億人口的大國實施有效治理的政府,它所倡導的治理理念必將自然成為國際社會競相模仿的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