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中國式經貿合作衝擊美國在中東的政治遺產

2016-02-01

習近平主席到訪之際,正值該地區形勢險峻。沙特阿拉伯苦於對付油價暴跌、債務高漲和一場與也門的戰爭。在埃及,被認為是胡斯尼·穆巴拉克30年長期統治後的繼任者們正遭遇越來越強的反對。在伊朗,經過數十年在國際上的孤立,制裁終於被解除。

China-Middle-East.jpg

這三個國家都以不同方式捲入敘利亞內戰和打擊伊斯蘭國的戰鬥,以及俄羅斯、美國和歐洲勢力參與其中的地區衝突。同時它們還牽扯持續不斷的巴以衝突,以及遜尼-什葉兩派的經濟與宗教衝突,這些歷史上被外國勢力操縱的衝突助長了地區仇恨,在一些阿拉伯國家內部製造了分裂。

習主席的訪問象徵著“分而治之”的殖民遺產將逐步為經濟發展所替代。

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

在第一站沙特的利雅得,習近平主席會晤了沙特國王薩勒曼、王儲繼承人穆罕默德,將兩國長期友好關係推向高潮。沙特在冷戰結束後的1990年才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到2010年代早期,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沙特最大的原油客戶。

與此同時,兩國雙邊貿易額已升至740億美元。中國是沙特最大的貿易夥伴。習訪期間,沙特阿美石油公司與中石油簽署了一份價值15億美元的戰略合作協議。中國同時還扮演着沙特武器供應商的角色。

在埃及,習近平主席會晤了總統塞西,其時正值開羅以有爭議措施鎮壓2011年抗議運動四周年。埃及是1956年在非洲和阿拉伯世界中第一個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不過,雙方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自1999年才開始,兩年前才成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2014年,雙邊貿易總額達120億美元。當時北京在埃及設立了一個1000億美元的經貿合作區。中國還正在商討對埃及大型基礎設施項目進行投資的可能。北京還有望向埃及央行提供10億美元貸款,協助埃及努力增加外匯儲備。

習近平主席的最後一站是德黑蘭,他會晤了伊朗總統魯哈尼和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自2011年以來,雖然西方不斷增加對伊朗的制裁,但中國已成為伊朗主要的原油出口客戶。魯哈尼說,伊朗不會忘了在困難時期“幫助過我們的朋友”。

2014年,兩國貿易額達520億美元。中國是伊朗最大的貿易夥伴。在德黑蘭,兩國開啟了雙邊關係“新篇章”,同意在下一個十年里將雙邊貿易額提升至6000億美元。對北京來說,伊朗是新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關鍵樞紐。對德黑蘭來說,中國意味着後制裁時代的巨大經濟機遇。

簡言之,習近平主席的三國行確立了中國作為一個能源大買家、主要進口商、基礎設施建設者以及和平斡旋方在中東的存在。

美國的政權變更史

如果說中國在中東有效存在的增多始於21世紀初的話,美國的作用則始於二戰後。1945年,有效分割了歐洲的雅爾塔會議結束後,羅斯福總統隨後會見了沙特國王阿卜杜拉·阿齊茲·伊本·沙特,並簽署了一份秘密協議,內容是華盛頓向利雅得提供軍事安全,以換取可靠的石油供應。

以後60多年,儘管華盛頓對美國需要能源自給自足時有爭論,但這一協議一直相當成功。但過去十年里,隨着美國頁岩油革命,這一協議開始崩潰。此外,恐怖主義的蔓延和越來越多的平叛使中東干預政策的可能行性受到質疑。美國的路徑是依靠戰略結盟,一旦結盟不可行,就更換政權。

1949年3月,美國中情局支持胡斯尼·扎伊姆上校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敘利亞民主政權。1953年,中情局又幫助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趕走民選首相默罕默德·摩薩台,動搖了此後數十年伊朗的包容性發展,為1979年伊斯蘭革命鋪平了道路。在1958年黎巴嫩危機期間,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首次實行了一項教義,即只要有政權受國際共產主義的威脅,美國就會介入保護。在肯尼迪時代,中情局策划了針對伊拉克的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的政變。

隨着上世紀70年代爆發能源危機,美國的干預傾向日益加劇。在贖罪日戰爭中,尼克松總統授權進行戰略性空運,為以色列提供軍火,並導致此後數十年對以色列的大規模軍事援助,儘管,被佔領土不斷發生違法定居。同時,中情局還武裝庫爾德叛軍來對抗伊拉克複興黨的領導。里根時代,華盛頓在黎巴嫩內戰期間派部隊前往,直到貝魯特軍營發生爆炸。上世紀80年代的兩伊戰爭中,美國軍艦為科威特油輪護航,以避免伊朗的攻擊,同時攻擊伊朗,迫使德黑蘭與伊拉克停火。1986年,作為對恐怖主義的回應轟炸了利比亞。

冷戰之後,美國領導聯軍在海灣戰爭中將伊拉克趕出科威特。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推翻了薩達姆·侯賽因政權,開始了十年動蕩,並導致殘暴的伊斯蘭國崛起。2011年,美國參與西方聯盟對利比亞進行軍事干預,並在中東四處進行隱蔽活動。敘利亞陷入內戰後,美國和法國、英國一起再度插手。

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干預記錄真是又長又糟糕。

一個地區,兩種路徑

政權顛覆的歷史根源來自19世紀的帝國主義和20世紀的殖民主義。在布殊時代,改變政權是公開的新保守主義目標。在奧巴馬時代,它隱匿於自信的自由主義者的國際主義里。所以,美國從來沒被視為中東地區誠實的斡旋者。

相反,中國的路徑是基於不干涉、穩定和經濟發展。從歷史來看,中國和阿拉伯世界都經歷過帝國解體、殖民屈辱和為主權和領土完整抗爭。儘管中國和阿拉伯世界的關係可以追溯到1955年的不結盟運動萬隆會議,但經濟合作在2004年中阿合作論壇開幕之後才開始升溫。

過去十年,雙方合作在經濟合作基礎上不斷拓寬。隨着“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這種合作有可能極大促進經濟發展。雖然它與美國的政策迥異,但它並不針對美國在該地區的利益。事實上,一些美國政府官員認為中國在該地區的存在是緩和不斷升級的沙特-伊朗摩擦的良機。

我們今天在中東所見到的一切,以及習近平主席訪問發出的信號,不僅是雙邊貿易的拓展,它還預示中東地區多級力量崛起這一新的長期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