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閻學通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世界和平論壇秘書長

中美爭奪戰略夥伴

2015-10-29

在2012年底習近平剛剛成為中國國家主席之時,沒有人會想到,到2015年9月會有三個美國盟國領導人出席北京安排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盛大閱兵。但韓國總統朴槿惠、捷克總統米洛什·澤曼和泰國副總理巴威·翁素萬的確就站在習主席近旁,在9月初一起觀看了這場令人難忘的現代軍力展示。

chess.jpg
 

美國依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但中國正在逐步趕上。中國已然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領導人在國際事務上的聲音也變得更響。雖然從歷史上看,中國不和他國締結正式同盟關係,但這項政策正在緩慢轉變:北京正討好新夥伴,包括像朴槿惠總統這樣的華盛頓盟友。

但如果中國想成為和美國一樣的超級大國,北京需要一個全新戰略:全面支持發展真正盟友,而非僅僅所謂的“戰略夥伴關係”。真正盟友關係通常通過條約約束,承諾在安全衝突或戰爭期間互相保護;而“戰略夥伴關係”僅僅是漂亮的外交辭令,用以指稱簽署了低於真正盟友關係的若干協議(通常是經濟方面的)的雙邊關係。

自1982年中國為避免捲入冷戰而採取不結盟政策以來,盟友概念對北京來說一直是個禁忌。這一立場降低了中國被捲入與其他國家發生衝突的風險(特別是美國和蘇聯),同時在政策制定方面也確保了更多獨立性。擺脫了外交責任包袱後,中國可以集中精力搞好經濟建設。

中國目前的朋友數量完全無法和美國匹敵。如今,中國約與70個國家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或“合作夥伴關係”,其中包括不少美國盟友,例如英國、法國、德國和意大利。這些夥伴關係通常都是經濟性質的,而非傳統的、成熟的軍事盟友關係;而美國目前則有約60個包含軍事合作的真正締約盟友。按照這個標準,中國只有一個真正盟友:巴基斯坦,兩國在今年初剛簽署共同聲明,將兩國關係升級為“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普通的戰略夥伴關係無法像軍事同盟那樣能可靠地整合雙邊戰略合作。國內社會和國際社會的根本差異在於,後者並沒有一個壟斷軍事力量的中央政府。因此,為了生存,那些沒有足夠軍事力量來保衛自身安全的國家不得不依靠外國軍事力量或組織。與經濟援助相比,軍事保護對於中小國家來說更為重要。如果中國能通過結盟方式來提供安全保護,鄰國就將支持中國實現民族復興。而如果沒有這樣的承諾,則鄰國將忌憚中國的軍事力量。

從和美國的戰略競爭角度來看,中國也需要更多軍事盟友來維持東亞的政治平衡。鑒於世界中心正從大西洋兩岸轉移到亞太,如果美國想遏制中國崛起,就很可能強化其亞太再平衡戰略。如果中國能夠重拾1982年以前的結盟傳統,特別是結交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盟友,則中國將能為實現民族復興營造一個有利環境。在這一地區,有越多美國盟友成為中國盟友,則華盛頓再平衡戰略達成其目的的可能性就越低。

儘管許多外國首腦出席閱兵顯示出中國外交戰略正在緩慢轉向,開始和儘可能多的國家發展軍事合作,但這一戰略仍面臨與不結盟原則相關的另一大障礙:經濟決定論。在過去30年時間裡,經濟成就主導了中國人的觀念,因此“以經促政”成為中國外交的主導方式。雖然經濟合作關係比沒有戰略合作關係要好,但對雙邊戰略關係的意義不可能和軍事盟友相提並論。

中國應當從鄰國開始發展盟友關係。從地緣政治上來說,中國要實現其“民族復興”目標,就必須獲得鄰國的戰略支持。如果大多數鄰國都不接受其作為地區領袖的角色,很難想像中國能夠成為世界領導力量。民族復興大任不僅遠難於經濟發展,還應有不同的外交戰略,將與鄰國展開軍事合作當作頭等大事。如果沒有安全的鄰里關係,一國很難成為世界領導力量。

若說中國能在短期內和大多數鄰國結為盟友的確不現實。但柬埔寨、老撾、以及上海合作組織的六個成員國有可能將其與中國的關係升級為冠以“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和巴基斯坦一樣)之名的成熟軍事盟友關係。美國固然是中國最主要的戰略競爭者,但其與部分中國鄰國的衝突令這些國家向中國尋求保護成為可能。這些國家,特別是東盟大部分國家,不希望看到美國或中國成為地區軍事主導。與中國和美國同時結盟是一項同不結盟戰略類似的戰略手段,幫助它們減少對中國或美國的依賴,並減少來自這兩國的威脅。

事實上,中國結交更多盟友將制衡美國的影響力,並有助於世界和平。雖然西方很多人更希望看到一個由美國領導的單極世界,但並不是全世界所有人都這麼想。全球實力天平倒向任何一個國家,造成的麻煩都會比其解決的多。所有東盟國家都明白,如想保持東盟在地區安全事務中的領導地位,就必須在中國和美國之間保持平衡,並迫使中美為獲得東盟支持展開爭奪。

中國和這些國家(包括和中國既無領土糾紛也無安全衝突的美國歐洲盟友)建立經濟戰略夥伴關係是明智之舉,但結為軍事盟友目前來看並不現實。在中國的所有鄰國中,日本、菲律賓、越南和朝鮮最不可能和中國結為盟友。儘管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尚未廢止,但已幾乎是一紙空文。兩國多年來既無軍事來往也無首腦會晤。中國只有耐心靜待這四個國家發生內部變化,並由此改變對華政策。菲律賓可能成為第一個,因為依照憲法現任總統貝尼尼奧·阿基諾三世將在明年卸任。

中國應當從冷戰時的美蘇競爭中汲取經驗。蘇聯之所以失敗,部分是由於其對盟友缺乏戰略信譽,即盟友不相信蘇聯的安全保障承諾。在蘇聯1956年和1968年相繼對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進行軍事干預後,大多數盟友都懼怕蘇聯的軍事實力。這就是為何東德在1990年挑頭退出華約,並導致華沙條約在蘇聯解體之前就遭廢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美國對盟友的信譽是其贏得冷戰的重要原因。這段歷史也解釋了為何奧巴馬的再平衡戰略將首要重點放在傳統盟友關係上。

在中國和美國都有不少人認為,如果中國採取結盟戰略,世界可能陷入新冷戰。但盟友網絡只是誘發冷戰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事實上,爆發新冷戰的可能微乎其微,畢竟意識形態並不是中美兩國的核心衝突。每年中美兩國都有數百萬人訪問對方國家,更不用提兩國間廣泛的經濟紐帶,這些都降低了在可預見的將來爆發新冷戰的可能性。

對全世界至關重要的是,應避免中美兩國之間的軍事衝突,並在下個十年中國逐步成為真正超級大國之際確保中美兩國和平競爭。正因為兩國大國之間的衝突和競爭不斷增加,因此預防性安全合作才比經濟合作顯得更為重要。建立管理網絡安全的規則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如果中國能和鄰國(尤其是和美國盟友)結盟,就可以發揮預防性合作功效。這可以在三個方面有助於維持地區和平。首先,成為盟友之後,中國和鄰國發生安全衝突的概率將降低。其次,這會降低美國捲入其盟友和中國衝突的危險。再次,這將有助於將亞太非對稱性軍事平衡轉變為相對對稱性平衡,這會令任何一方對採取軍事行動都更為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