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閻學通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世界和平論壇秘書長

兩極化比單極化和多極化都現實

2015-04-20

在19世紀和20世紀的某一時期,英美先後在單極格局中擁有絕對主導地位,因此被稱為“英國世紀”和“美國世紀”。以此為準,所謂“中國世紀”的預測需要滿足兩個必要條件,即世界形成單極格局和中國擁有絕對主導地位。本世紀餘下的85年里能否滿足這兩個條件不得而知,但當前國際格局的變化趨勢是中美兩極化而非單極化。

中國綜合國力不是全球性的

即使中國在2049年實現了第二個百年任務,“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美國也不必然因此就失去超級大國地位。國際格局由大國實力對比和大國戰略關係兩要素決定。從綜合國力角度講,中國的國力構成要素是不平衡的。中國經濟已具有全球影響力,政治和文化則主要影響西太平洋地區,軍事實力最弱,僅是周邊防禦性的。例如,今年3月8-13日緬甸軍機多次給中國境內邊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嚴重傷害。中國綜合國力要趕上美國的困難遠大於經濟實力超越美國,軍事實力的趕超尤為困難。美國通過戰爭實踐增強其軍事能力,中國靠訓練提高軍事能力。兩者之別類似於從事企業管理和研究企業管理。

從“硬實力”和“軟實力”的角度講,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力主要靠硬實力中的經濟力量。中國的軟實力不僅與美國有較大差距,甚至可能弱於德國。德國不僅在歐洲事務上的主導地位是明確的,而且在域外非經濟事務上的影響力也很明顯。例如,訪日期間,默克爾在新聞記者會上當面警告日本首相安倍要正視歷史,顯示出德對日的軟實力地位是居高臨下。中國領導人還不能在訪歐時公開批評訪問國的領導人。

從大國戰略關係角度講,中國僅好於俄、日,但不如美、英、法、德。俄羅斯與美、英、法、德、日五國都是戰略對立。日本與中、俄兩國是戰略對立。中國雖與日、美兩國有戰略衝突,但中國與德、法的關係好於日本與這兩國的關係。例如,德國總理默克爾在以往七年里訪華七次,只訪日一次。

美國雖然也是和兩個大國(中、俄)有戰略衝突,但其戰略關係質量好於中國。美國採取結盟原則,與英、法、德、日是盟友關係;中國堅持不結盟原則,與美、英、法、德、俄都是合作夥伴關係。美國約有60個盟友,其中不包括中國,而中國的58個合作夥伴關係中則包括了美國。約瑟夫·奈近日發表《只有中國才能遏制中國》的文章,認為中國缺乏高質量戰略夥伴是中美綜合國力差距的表現。

政治實力是綜合國力基礎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有人據此認為中國綜合國力增速也下降了。事實上,十八大以來中國綜合國力增速是加快趨勢。2010-2014年中國GDP增速呈下降趨勢,但2012年起中國綜合國力的上升卻快於前幾年。在2014年東亞峰會和G20峰會的正式集體照中,中國領導人首次被東道國安排在比美國總統更主要的位置上。2014年出現的“中國國防建設威脅美軍”和“2015年將是中國世紀元年”的說法,說明外部世界感到了中國國力上升加快。

綜合國力=政治實力×(軍事實力+經濟實力+文化實力)這個方程,可以解釋為何在經濟增長放緩的條件下綜合國力還能快速增長。反腐政策和奮發有為的外交政策從內外兩方面提升了政治實力。政治是操作性實力,因此具有事半功倍的功能。近三年來國防建設加速也是綜合國力上升快於經濟增長的原因之一。

中國經濟規模已達美國的60%多,能否繼續高增長,主要取決於是否堅持開放的政治路線。印度實行開放比中國晚10多年,其經濟發展加快也比中國遲了10多年。印度的開放程度比中國低,其經濟增長速度也比中國低。在經濟增速下滑時,政府把國家壟斷的部分經濟領域開放給外企和民企,可即時提升經濟增速。1978年以來,中國開放的經濟領域不斷拓展,國企和民企都越做越大。從世界500強中無中國企業,到2014年有上百家,且80%以上為國企。

長期開放的國家比長期不開放的國家的國力健康。這如同,在氣候突然變化情況下,常做戶外鍛煉的人不易得病,而長期在室內生活的人就承受不了,甚至有因病而亡的危險。蘇聯解體和中東顏色革命是典型例子。1978年以來,開放的政治路線從多方面提高了中國的綜合國力,如提高了人民的識別能力、企業的競爭能力、政府的創新能力、黨的糾偏能力,為民族自信奠定了社會基礎。開放不保證中國實現民族復興,但不開放則決定中國實現不了民族復興。1949年以來的經驗是,閉關鎖國的極左路線和全盤西化的極右路線都不利於發展,但前者比後者的破壞力更大。

兩極化正從東亞向亞太擴展

“中國世紀”的單極化預測與冷戰後流行的多極化判斷大相徑庭。筆者認為,當前兩極化比多極化或單極化的可能性都更大。未來10年,除了中國之外任何大國都無望縮小與美國的實力差距。美綜合國力大於俄、法、德、日、巴西,且增長速度有望大於它們,因此實力差距是拉大趨勢。印度綜合國力不足美國八分之一,雙方絕對實力差距也是拉大趨勢。同理,中國綜合國力位居世界第二,增速與這些國家相同就能確保拉大實力差距,而很可能中國增速快於它們。中美兩國同時拉大與其他大國的實力差距,這意味着兩極化的實力結構有可能形成。

大國戰略關係的變化趨勢比實力對比發展趨勢複雜。自2011年中俄兩國與西方大國在敘利亞危機上形成對立後,大國戰略關係出現兩極化苗頭。2012年中日釣魚島爭端形成了中俄對美日的東亞戰略衝突。2013年的烏克蘭危機強化了中俄戰略合作,同時也強化了美歐戰略合作。目前東亞的兩極化已顯現。安全上是中俄VS美日的態勢;貿易上,美日提倡TPP方案,中國則支持RECP方案;金融上,中俄組建的金磚國家銀行不包括美日,而美日都不參加中國倡導的亞投行,美國還勸阻韓、澳等國不要參加。

在兩極態勢中,東亞中小國家的安全戰略已有選邊趨勢。蒙古只能依靠中俄,柬埔寨、老撾、馬亞西亞、泰國向中國靠攏;緬甸和朝鮮與中國拉開距離但還靠不上美國,菲律賓、新加坡、韓國、越南依靠美國。印尼和汶萊在觀望趨勢,準備採取隨大流的政策。東亞的兩極格局有向亞太全地區擴散之勢。澳大利亞選擇了戰略上與美日兩國合作,巴西選擇了與中國進行戰略合作。

兩極化並不意味走向冷戰。1988年美蘇達成核裁軍協定後,美總統里根宣布冷戰結束,而兩極格局是蘇聯解體後1992年結束的。上世紀的冷戰是建立在三個必要條件之上的,相互核威懾、意識形態衝突為主要矛盾,代理人戰爭為主要競爭手段。在核威懾繼續的條件下,中美兩極化的核心矛盾不是意識形態分歧而是國際規則之爭,競爭手段不是代理人戰爭而是科技發明和競爭友好關係。

中美兩極化將促使國際秩序發生轉變。世界中心將從歐洲移向東亞,美國的世界主導權將日益弱化,國際規模的歐洲中心主義標準將向多元標準演化,全球性組織作用下降和地區組織作用上升同步發展。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兩極國際秩序將成為現實的國際政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