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金瑩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所副研究員

尋找中美日之間的共同點

2015-05-13

在萬隆,安倍終於實現了與習近平的會見。在華盛頓,安倍終於站上了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的講壇。一時間,安倍外交似乎左右逢源。但實際情況遠沒有如此樂觀。

中國發起的亞投行在世界上引起熱捧,但獨獨美國和日本表現出明顯抵觸。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TPP)中國倒是不排斥而且表態願意加入,但日本卻推三阻四,遲遲不能與美國完成實質性談判。美國和日本的修改日美防衛指針等動作,中國每次都要表達強烈不滿。這些中美日關係的縮影,說明三個當今太平洋大國完全互信的時候不多,相互猜疑的時候不少,三方遠遠沒有找到攜手合作的最大公約數。

中美日現在對彼此的關注點是什麼呢?中國始終念念不忘的是歷史責任問題。那就是,戰後已經70年了,日本為什麼還是不能坦承當年的侵略罪責,不能就給亞太地區人民造成的巨大傷害表達歉意,相反還屢屢推脫否認。中國歷史悠久,不是一個心胸狹隘、冤冤相報的民族,但其文化向來強調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認為只有承認歷史責任才能避免重蹈覆轍。尤其讓中國人不能理解的是,從珍珠港到巴丹死亡行軍到中途島、硫磺島之戰,美國當時也是日本侵略的受害者,為什麼今天不但對安倍等日本政客參拜靖國神社不置一詞,對安倍把當年日軍強征慰安婦說成人口販賣活動聽之任之,還要縱容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中國感到這樣下去,日本重新武裝、再次走上軍國主義道路,最終只是時間問題。

在美國看來,則是面對中國的崛起,無論如何也要保住對當今世界的主導權,繼續當老大。為此,美國提出重返亞太、亞太再平衡,但太平洋茫茫浩蕩,要遏制中國必須找一個戰略支點,最後美國還是確定了日本。為了這個目標,什麼歷史是非問題,戰爭責任問題,亞洲受害各國感受問題,美國統統都不予考慮,只要務實,抓住日本遏制中國。蘇聯解體冷戰落幕後,美國似乎經過長時間反覆權衡,認準了只有繼續利用日本作為橋頭堡,才能像當年消解蘇聯那樣最後實現壓制中國的戰略目標。

在日本眼中,自己才是亞洲無可爭議的領頭雁,大批右翼至今認為日本是與歐美列強平起平坐的最早現代化國家,完全不能接受被中國超越的“屈居”地位。但面對與中國此消彼長的力量對比,日本認定如果要保住自己在亞洲的領導地位,必須死抱美國粗腿,跟着美國共同打壓中國。所以安倍此次在美國國會表現出近乎不顧國體的諂媚,“與敬愛的美國的關係變得如此好,真的非常幸福”,“日本能夠有今天,全靠美國的提攜”,“緊跟美國,美國到哪裡,日本也到哪裡”。

這樣看來,現在的中美日是美國、日本共同面對中國,是二對一的格局。但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如果力量對比、優劣勝負已定,還有什麼必要去苦苦尋找最大公約數呢?現在三國交往的生動現實早已超越政治家上述思維定式的窠臼,金融流、物資流、技術流、人員流乃至價值觀念的流動,越來越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趨勢,一家打噴嚏,另一家也跟着顫悠。在這種不可逆轉的大勢下,閉眼不看現實,孜孜於“密室”之中嘀嘀咕咕,整天琢磨給別人使個絆子、做個圈套的雕蟲小技,炮製一些與時代潮流背道而馳的小家子氣的“政策”,可能一時能起點阻滯作用,但很快將成為歷史的笑談。

所以,今天的中美日已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損人難以利己的命運共同體,從這種現實出發,還是要想辦法多多地坐下來交流對話,尋找交往合作的最大公約數:我贏你也贏,我好你也好,一起向前跑。戰後70年了,如果還沒有這樣的智慧和悟性,那這樣的政治家真是辜負了他們身後的大國地位及其歷史、文化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