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韓磊 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
  • 史安妮 卡內基-清華全球政策中心

美中關係的新現實

2015-09-23

在美國開始總統選舉,並準備迎接中國新領導人的首次國事訪問之際,美中關係處在了重要的拐點上。兩國關係正常化近40年後,中國、美國和國際社會的新現實改變了美中看待雙邊關係的方式,迫使人們重新審視支撐我們政策的原則。

ID1059(Xi-Obama-2014-1).jpg

近年全球舞台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今很少有哪個挑戰可以由美國或中國單獨解決,也很少有哪個國家可以在別國沒有成功的情況下獨自成功。僅僅10年前,我們的關係還主要集中在雙邊或地區問題上,而今天我們的議程已是全球性的。各國實現國家目標的能力受到一系列同樣的國際挑戰的威脅。我們未來的繁榮與安全日益交織在一起。一個合作性與建設性的美中關係從未如此重要。

與此同時,新的現實又讓我們漸行漸遠。中國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世界舞台上積累了重要的影響力。新領導人習近平主席有魄力有自信,這使他能夠比之前兩位中國領導人聚攏更多權力,並重新為國家確定更加野心勃勃的方向。但習也比他的前任更加民族主義,更願意冒險,更意識形態化。他在外交事務上更主動強硬的做法有時會與美國利益相抵觸,並強化人們的看法,即中國依仗新獲得的實力去做的事情,可能並不總是符合我們的國家目標。

例如在亞太地區,習實行雙軌戰略,一方面用中國的王牌(經濟能力)說服鄰國相信中國的不斷崛起對它們有利,另一方面經常通過高壓和對國際法的無視,以咄咄逼人的方式加強對鄰近水域有爭議領土和海洋地物的主權主張。兩條“軌”都有很大野心,例如,習的“一帶一路”計劃旨在通過穿越俄羅斯和中東的陸路,以及穿越馬六甲海峽和亞丁灣的海路,將中國與歐洲連通。與此同時,習在南海填海造島,過去18個月里獲得了超過2000英畝的土地,超過其他所有主權聲索國的總合,比該地區整個歷史上有過的土地還多。

這種更主動的外交政策代表中國已經改變韜光養晦的原則,這一原則要求中國在國際舞台上保持低調,專註於國內發展。但也許更加令人不安的是,美中商業關係的摩擦增加,對網絡黑客的指控、中國產業政策的執行和中國經濟放緩更使這種關係惡化。歷史上美國商界一直是兩國關係穩定之錨,特別是在在所難免的緊張時期。然而,人們越來越擔心中國的保護主義傾向,它似乎要以國家安全為借口向外企關上大門。這有可能削弱這些可靠的利益相關者的支持。民間團體和人權組織也對中國國內呼籲禁止西方教科書、打擊非政府組織、禁止持不同政見者發聲的動向表示擔憂。

因此,隨着中國成為美國強大的經濟和地緣政治競爭對手,它與美國的分歧變得更加(沒有減少)突出。很多中國人所說的復興,也就是在國內國外再次變得強大,雖然受到美國歡迎,卻與許多西方人的期待不同。傳統上認為中國成功於美國有利的美國人,現在開始質疑這一假設。在這些懷疑中,出現了華盛頓是否有正確框架應對中國崛起的爭論。

美國對華政策辯論概況

美國這場爭論的核心問題是崛起的中國的戰略意圖、美國在亞太主導地位的長期可持續性,以及兩國未來在亞太地區所扮演的角色。其中一方的極端看法是,中國實力的上升正削弱美國在亞太的領導力。如果不確保美國持續的主導地位,中國周邊國家將調整其防務姿態,導致區域軍備競賽加劇,發生衝突的可能性加大。這種觀點假定中國的最終目的不只是把美國趕出亞洲,而且還要削弱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和美國的全球領導力。因此,美國應斷然採取行動阻止中國的崛起。

另一方的極端看法是,北京的目標僅限於加強自身安全和地區影響力,美國及盟友不必把它看成威脅。隨着中國經濟能力增強和軍隊實現現代化,美國在該地區的優勢無法持續,試圖維持這種優勢是危險的,最終也不會成功。華盛頓應該向這一現實作出妥協。為避免衝突,華盛頓應與中國分享權力,進一步幫助它融入當今國際秩序。

兩種極端都有缺陷,是危險的政策選擇。如果美國對中國搞力量平衡,那麼它是基於一種不成熟的假設,即中國持續崛起並成為地區主導力量是不可避免的。中國在國內面臨巨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挑戰,在地區面對幾個大國和核國家,更不要說還有在可預見的未來仍是世界最強大的美國軍隊。而且美國和它的盟國都沒有興趣與中國組成一個G2集團。

另一方面,一個零和博弈的美中關係、一個分裂的亞洲以及更大的爆發軍事衝突可能性,都會給美國和我們盟國的利益造成損害。遏制政策會讓中國關上與美國合作與接觸的大門,進而威脅美國商界的利益。雖然近來有所擔心,但美國商界仍希望與中國保持強大的貿易關係,能進入中國市場並進行投資。另外,它還威脅到中國在美國不斷增長的投資,這些投資對美國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貢獻顯著。

美國以更加對抗性的態度對待中國也忽視了這樣的事實,那就是,美國盟友和夥伴的對華貿易都超過了與美國的貿易。它們不想在美中之間選邊站隊,而是希望與兩邊都保持良好關係。它們一方面希望美國有效平衡中國日益增加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增加與中國之間的貿易投資獲得好處。

從氣候變化到跨國恐怖主義,面對共同的全球挑戰,與之有利害關係的幾乎每個國家,它們的利益都會受到威脅。阻止中國崛起的政策將印證中國人的一個普遍看法,即美國決意牽制中國。同時,也給希望對美採取更強硬政策的強硬派提供了借口。修正美國對華政策必須考慮北京可能的反應,以及第二、第三層後果。

新現實下如何增進兩國關係

華盛頓對華接觸成功的出發點,是搞清楚影響兩國關係的全球新現實。美國增進對華雙邊關係的戰略,應以全盤處理亞太地區問題着手,有強大的國內基礎,以美國的全球領導力為指導,而不是通過極端政策路徑應對那些新挑戰。美國需要正確處理地區事務,使自己的政治、經濟制度重新發揮作用,善用領導力和在地區及全球的實力。只有這樣,美國才能更加胸有成竹地與中國就共同利益進行合作,才能以更有效的策略影響中國的決策,並對當前和未來軍事能力給予充分投入。

在亞太維持地區規則與規範,強化現有機制,引領貿易和經濟結構的構建與現代化,實現強大聯盟體系的現代化,美國的這些能力,對保障地區和平與安全,維持建設性的對華關係至關重要。雖然多數美國人視亞洲為對美國利益最重要的地區,但許多人對美國實施亞洲再平衡政策的政治意願、持久力及財力心存疑慮。美國需要重振經濟,擺脫政治體制僵局的束縛,繼續讓軍隊有資金和能力去應對21世紀的挑戰。美國的國家安全、全球信譽和地區領導力有賴於財政與經濟的健康,有賴於決策者和立法者的效率。

對於中國,美國應謹記過去40年指導我們既競爭又合作的幾個主要原則:在美國與中國有共同利益的地方,美國必須設法與中國合作;在兩國有分歧的地方,領導人應掌控並縮小分歧;鑒於中國走向的不確定性,美國必須維持對沖戰略,確保美國軍隊現在和將來時刻準備保衛美國的利益。近來,美國對華政策的這三大組成部分都出了麻煩,在解決共同面臨的地區和全球挑戰上,沒有努力擴大與中國的實質性合作。華盛頓和北京都未能有效解決彼此間的分歧,雙邊關係被南海和網絡的緊張左右,並走向對抗。兩國實質性合作的正面事例少之又少,軍事對沖戰略幾乎霸佔了我們的頭版新聞。

正如2005年時任副國務卿羅伯特·佐利克在一次重要講話中所強調的,中國是全球安全與經濟事務中重要的利益攸關方,與中國保持更為合作的關係,不僅能使美國更容易應對我們未來幾年要面對的大量全球挑戰,對維持當前開放的國際體系也殊為必要。雖然,合作並不意味着不會有需要解決的重大分歧和異議,但它會為建設性交流提供更大的框架。如果我們能找到加強與中國合作的方法,通過表明美中兩國可以成為國際社會積極力量,來改變美國公眾對兩國關係的印象,那麼,我們將獲得處理兩國關係中更具挑戰性問題的空間。

結論:更廣闊的視野

雖然美中關係存在挑戰,但華盛頓不能不看到一個事實,那就是,美中關係是重要的,或許對美國來說是本世紀最重要的關係。華盛頓能否正確處理這一關係,決定了美國能否從亞太地區的增長中得到好處,能否以對兩國人民、雙方鄰國和全世界都有益的方式,在應對嚴峻的全球性挑戰方面取得進展。中美關係現在和將來都是既合作又競爭,但由於兩國關係面臨全球新現實,我們必須更好地平衡這兩個維度。如果成功,雙方建設性的合作將不僅惠及兩國,也會惠及整個國際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