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沈丁立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

「一帶一路」不是另一個馬歇爾計劃

2015-03-16
ID118(one-belt-one-road).jpg

中國兩年前提出“一帶一路”戰略以來已經取得顯著進展。在該計劃涉及的歐亞地區,約60個國家表示有興趣參與。除20多個亞洲國家加入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這個有“一帶一路”使命的新金融機構以外,一些歐洲國家為抓住向這個雄心勃勃連通歐亞大陸基礎設施計劃投資的機會,也表達了加入亞投行的意向。

儘管如此,“一帶一路”的推進不是沒有遇到挑戰。一些人把它看成中國的馬歇爾計劃,認為它的長期目標是要在歐亞大陸獲得地緣政治優勢。也因此,“一帶一路”也被當成應對美國亞太地區再平衡的經濟對策。至少,人們認為中國將發掘“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擴大對遼闊的西部鄰國的投資,維持本國放緩的經濟增速。如果海上航線受威脅,中國還可以利用這一戰略規避潛在意外風險。而且,這一地區在經濟上更加依賴北京之後,中國就可以發揮更大的政治影響力。

所以一些人預計,隨着“一帶一路”的推進,這一地區會形成新的地緣戰略格局。美國最擔心由於“一帶一路”的出現,它將如何維持在亞太和世界其他地區的霸權。美國對中國主導的亞投行這類機構工具的建立感到不安,並質疑亞投行的透明性。這可能使首爾和堪培拉在加入亞投行時慎之又慎。其他幾個國家,如日本和印度,則對中國推行“一帶一路”理念的戰略意圖保持警惕。

例如,日本不會參加亞投行,它懷疑亞投行的理念,因為事實上它一直主導着亞洲開發銀行(亞開行)。儘管亞投行和亞開行在消除地區貧困和加強基礎設施發展方面可以互補,但東京擔心中國領導力的上升會破壞日本現有的地位。印度雖然對在亞洲的領導地位野心不大,但它非常在意自己後院發生的事情。中國去年在斯里蘭卡為啟動一個港口城項目舉辦高調典禮,加劇了新德里對自己南亞傳統核心地位的擔憂。

為打消不必要的疑慮,增加對“一帶一路”的理解是很重要的。雖然這一戰略被一些人看成中國版馬歇爾計劃,但兩者有很大不同。馬歇爾計劃為的是在二戰後幫助歐洲恢復經濟,因此它是一個短期計劃(1947-1951年)。“一帶一路”目的是連通歐亞基礎設施,特別是高速公路、快速列車和海上運輸,它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需要通過多邊合作投入大量資金。所以,沒有哪個國家可以主宰它的進程。人們不應忘記歐亞大陸的巨大差異,為此“一帶一路”即使不是幾個世紀也要幾十年才能實現。這也給“一帶一路”前景增加了大量不確定性。最近斯里蘭卡新政府上台並叫停上面提到的港口城項目,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由於存在這些挑戰,各方充分理解“一帶一路”就很重要。最初的關鍵,是澄清中國的這一倡議並不是另一個馬歇爾計劃。馬歇爾計劃,或者叫歐洲復興計劃,目的是幫助那些西歐國家渡過艱難歲月。通過這個計劃,美國既可以控制那裡的左翼及蘇聯集團,也可以為提振本國經濟拓展機會。而“一帶一路”沒有附加條件,合作夥伴之間是平等的,是互惠互利的。該計劃將拉近亞洲和歐洲,而不是在夥伴之間製造分裂。

當然,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是想雙贏,所以中國不會只付出而不求回報。如上所述,促進歐亞基礎設施互聯所需要的資金超過了任何一國的財力,所以這必然是一個共同負擔、共同分享的事情。而馬歇爾計劃是在接受者別無選擇情況下由美國給予,是歐洲復興的不平等安排。在全球化時代,美國和中國都不可能是唯一的援助提供方,還有許多其他的外部資金來源,如世界銀行和亞開行,以及日本這樣的捐助國。任何國家都很難僅僅通過修建一些公路和港口來主導歐亞的地緣政治。

中國推動“一帶一路”並沒有附帶先決條件。馬歇爾計劃曾邀請蘇聯和東歐國家加入,但要求它們在經濟上作出讓步。這也是為什麼莫斯科要拒絕,並針鋒相對地成立了自己的經互會。中國沒有能力自己承擔“一帶一路”的所有成本支出,它不得不從合作夥伴那裡動員所有資源,並與利益相關國分享領導權。

通過在亞投行增加機構透明度,減少中國份額,向外國人提供更多領導職位並採納國際標準,可以更好地減少猜疑,建立信任。只要一個互惠的跨區域基礎設施系統能帶來公共利益,同時沒有讓任何一方獨大,這樣的項目就沒有理由不受歡迎。